资源简介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 第68页 例1【教学目标】1、能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追溯到条件,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追溯到条件,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追溯到条件,找到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追溯到条件,找到数量关系。【教学资源】课间PPT、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关注点一、创设情境 1.复习引入 例1 工程队修一条长为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8天完成,实际21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 2.交流:从条件出发,结合树状算图找数量关系。 小结: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解决问题,并能结合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综合法”解决问题进行回忆。/掌握“综合法”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探究新知 1.揭题 (1)例1 工程队修一条长为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8天完成,实际21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 思考:除了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到数量关系,还能怎么去思考? 揭题:解决问题 2.探究方法 (1)问题:从问题开始怎么思考? (2)交流: 根据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思考,追溯条件,最终也解决了问题。 模仿练习 问题1:一本书180页,小明计划12天看完,实际10天就看完了。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看多少页? (1)交流: (2)根据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 问题2:电影院原来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平均每排坐48人。扩建后可以多坐多少人? 交流: 根据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 利用学生探究“从条件出发”的已有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能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方法探究。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从问题出发进行逆推过程的探究,激发新旧知识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能通过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表达出分析的思路。 学以致用,将所学进行模仿练习,初步消化方法。/基本掌握“分析法”从问题出发追溯条件的方法。三、练习巩固 1.解决问题 问题1:工厂计划生产660件玩偶,已经生产了4天,平均每天生产60件,剩下的要在6天里完成,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件? 问题2:用货车运输粮食。每辆货车可装124包,每包重25千克。12辆同样的货车一次可运粮食多少千克? 问题3:小红看一本160页的书,已经看了3天, ,剩下的每天看25页,小红还要几天才能看完这本书? 思考:补一个条件,使题目变成一个需要3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1)集体讨论交流: (2)验证补充的条件 根据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从要求的问题出发思考,最终找到所缺的条件。 小结:从问题出发追溯条件,将条件的信息进行删选处理,从而找出对应的算式。问题不同,需要的条件就不同,得到的算式也就不同了。 对利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不同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能独立思考利用分析法,结合树状算图理清思路,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综合算式。 利用题型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在探索中发现方法是相同的,并学会验证。/进一步掌握用分析法从问题追溯到条件的方法来补充缺失的条件信息。四、作业小结 1.回顾小结:今天学习了从问题出发追溯条件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2.思考:结合本节课从问题出发追溯条件解决问题和上节课学习的从条件出发思考解决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吗? 3.小结:从问题出发追溯到条件,需要找出问题中所需要的信息,需要注意各条件之间的联系,灵活应用,并利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 4.作业布置: (1)必做题:练习册P71 A级3、4、5 (2)选做题:根据所给信息,补一个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需要三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公园里有松树32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一半,公园里松树,柳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梳理全课知识点,体会从问题出发追溯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从条件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区别,并且下节课两者结合使用提出思考。/掌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际题目中进行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