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已有认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难 点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是在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这对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无疑是有好处的。
核心素养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第八单元 第11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提升文化素养。】
1.填一填。
2.算一算。
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习“方法”
学习任务一:探索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使学生感受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教学连加
课件依次出示例12主题图。
(1)提炼数学信息,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
师:小结图意。
原来有4个南瓜,小红先运来2个,又运来1个。一共运来几个南瓜?
(2)提问:要求一共运来几个南瓜?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4+2+1=7
师:谁会读这个算式,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像这样连续加几个数的算式,我们把它叫连加(板书)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2呢?1呢?这样的连加算式怎样计算呢?(同桌互说)
师小结:这样的连加算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先算前两个数,再用结果去加第三个数,
(4)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说计算过程。
2.教学连减
课件依次出示例13主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哪些信息?先数数一共有几条丝瓜,玲玲摘了几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谁来列式。
(2)看!玲玲又在干什么?谁能把这幅图意完整的说出来。
学生看图,师讲述: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玲玲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3)讨论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8-3-1=
谁愿意读这个算式?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减法算式不一样在哪?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连减)
(4)连续几个数相加我们把它叫做连加,像这样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
这道算式怎样计算呢?同桌互说。
(5)小结:这样的连减算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先算前两个数,再用结果去减第三个数。
易错警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达标练习---活“应用”
【设计意图: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1.(P72.1)。
2. (P73.2)
3.(P73.3)
4.(P73.5)
5.
6. 解决问题。
一共有10人,元元和成成中间有几人?
四、总结评价---促“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
2.总结:
3.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作业设计】
1. 补充《学案》,做好相应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4 + 2 + 1 = □ 8 – 3 – 1 = □
↓ ↓
6 5
【课后反思】
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感官参与,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摆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连加、连减算式意义的理解,并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