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册教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资源简介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一 单元 第 1 课 小熊购物 第1、2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小熊购物,指引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两步式题的计算。(课时一) 2.联系接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次序和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课时一) 3.结合解决小熊购物,指引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课时二) 4.探索先乘后减的运算次序和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加深对混合运算数量关系的理解。(课时二) 5.学习画图,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课时二)
设计 流程 设置情境 →获取信息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巩固运用→总结深化理解
重点 指引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难点 理解算式意义,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应用 3×4+6 6+3×4 3×4=12(元) =12+6 =6+12 12+6=18(元) =18(元) =18(元) 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课前导入 1. 课前训练。 2×3×8= 4×6÷8= 58+26-17= 25+37+19= 20+47+21= 2. 创设情境。 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吗?(教师出示情境) 二、 探究新课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在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导入,使学生对数学有更多的亲切感。】 问:食品柜台里面都找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你得到的数学信息,想想你要买什么?花了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小熊胖胖也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不知该付多少钱,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吗? 问题:小熊买了一个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胖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出现画图、画表格、列算式等方式。 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汇报不同的算法,重点要说清解题思路。讨论列算式的解决方法。 请你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字都代表的意义,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观察这几种算法的相同之处。 结合情境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明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来进行计算,并且把第一步用横线标出。) 小结:第一种方法是两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分步运算,把这两个算式和在一起,就出现了后面2个算式,我们把他们叫做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用画图和分布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解法。结合情景和几何直观图,理解乘加混合运算每一步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学习用几何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这种策略。】 大家帮胖胖解决了问题,可别忘了我们的小熊壮壮,他也像胖胖一样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猜猜它买了什么? 结合情境与我们的思考过程,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如果有减法有乘法呢? 小结: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智慧岛闯关游戏。 四、总结 1.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及感想。 2.想一想:(拓展单) 请你用5×4 + 7这个算式编一道应用题并画图表示。
第二 课 时 一、导入 1. 课前训练: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15+10-8= 6 + 3×2= 2.有乘法和加法先算( ),再算( )。 二、学习探究 问题:壮壮有20元,买三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壮壮?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出现画图、画表格、列算式等方式。 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汇报不同的算法,重点要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主体作用,又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讨论列算式的解决方法。 请你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字都代表的意义,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结合情境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并且把第一步用横线标出。) 小结:哪一种方法是两个算式,把它叫做(分步运算);把这两个算式和在一起,把它叫做(混合运算); 问题: 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0-2×7 5×3+4 4×6-20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讨论,要说出每个数字、符号代表的意思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选的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加深对混合运算数量关系结构的理解,感受数学符号和显示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视角;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巩固画图的策略。】 巩固运用 1. 算一算,分一分,合一合
6×7+5= _________ _________ 4×8+7= _________ _________ 3×8=24 30-24=6 __________________ 2×3=6 6-2=4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学校买来38个球,分给三年级8个,每个班分4个。 8×4=3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2=6(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题诊室。对的画√,错的改正过来。 6×4+3=1( ) □ 36+12-8=40( ) □ 42+7×7=7( ) □ 7×6÷3=14( ) □ 8×9-1=64( ) □ 3+3×3=12( ) □ 四、拓展思考(拓展单) 王大伯家养了7只兔子,其中有2只是黑兔,5只是白兔,每只黑兔又生了6只小兔,王大伯家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1 单元 第 2 课 买文具(第3,4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合理性。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课时一、二) 2.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一、二)
设计 流程 设置情境 → 获取信息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巩固运用
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板书设计 买文具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应用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8÷3+4 3-10÷5 =6+4 =3-2 =10(元) =1(元) 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课前训练: 7×3+5= 3×3+2= 20-3×6= 6×2+7= 2.检查预习(预学单) 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3. 创设情境。放学了,淘气和笑笑到文具店里买本子。(示主题图) 二、 新课 案例:(探究单) (一)探究除加运算顺序 1.请你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都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能从主题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交流:如果笑笑只买2种本子,每种1本,你准备怎么样帮她买呢? 3.如果笑笑买一本作文本和一本英文本一共需要多少元? 4.汇报交流算法。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算。 5.笑笑和淘气画的图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1)结合情境说一说想要解决问题都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2)列式的时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综合算式用脱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情境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设计意图: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列式完成。加深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及二者的关系的理解。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学生再选择一个问题(1本英文本加其他),进行计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7.请你观察刚才同学列的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二)总结:在计算有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综合算式时,我们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你还能不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算一算。 三、练习 1.数学书第5页,哪个做法对? 2.数学书第6页,第1题。 3.小组竞赛,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数学书第6页,第2.题。 四、总结 1.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及感想。 2.想一想:(拓展单) 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训练 40-5×7= 6×9-28= 15-6×2= 9-72÷9= 28-20÷4= 39+40÷8= 导入: 淘气的新钢笔不小心被他弄坏了,他很心疼,于是又去了文具店买钢笔,可当他进去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导入,使学生对数学有更多的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二、 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探究单) 仔细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信息。重点让学生理解“原价每支5元”和“现价4支12元”表示的意义。 5个信息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哪几个? 【设计意图: 突破要获取信息中的难点,能有序选择信息,从多个信息中发现同类信息和相关联的信息,为后续分析数量关系打好基础。】 2. 提问:想要解决“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贵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从情境中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发现信息的相关联性,加深对总价、单价、数量数学模型的理解。】 3. 集体交流,总结方法。学生说说为什么先求淘气买的钢笔每支多少元,再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4.关于“3×7+12”,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玩转我难过的说说这个算是表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让有余力的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 三、练一练 1.完成7页第三题。 运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结合情境解释算是的实际含义。 2.完成7页第四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应该怎样算。
3.完成7页第五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7页第六题。 交流解决问题策略时,重点放在对算式意义的理解上,让学生具体说一说:先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等。 四、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拓展单)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一 单元 第3 课 过河 (第5、6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小括号,体会其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课时一) 2.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课时一、二)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一、二)
设计 流程 设置情境 →获取信息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巩固运用 → 总结深化理解
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看算式提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板书设计 过 河 -----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几条船? (29+25)÷9 =54÷9 =6(条) ( )改变运算顺序,要先算( )里面的。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 课前训练: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2. 小括号的意义? 为什么带小括号? 3. 出示过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果都坐大船,需要几条? 如果都坐小船,需要几条? 如果既坐大船,又坐小船,需要几条?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获取消息、分析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一: (1)如果都坐大船,需要几条?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的理由。 (3)师问:谁觉得自己的方法好,跟大家分享! (4)讨论29+25÷9的计算顺序。 学生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一定要结合题意,逐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及正确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 巧妙设计障碍,引起认知冲突,体会小括号出现的必要性。】 (5)这样就可以地看出,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加法才符合题意,但是应
该是先算除法,怎样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呢?(添上小括号) (6)小结: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改变运算顺序需要添上小括号,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解决问题二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结合题意说一说先算谁,再算谁?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如果能列综合算式,尽量列综合算式。 三、巩固练习,发展应用 1.数学书第9页练一练第1题.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注意引导小括号的正确应用。 2.数学书第9页练一练第2题。 (1)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2)尝试用其中一个算式编应用题,全班交流。 四、总结 1.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及感想。 2.本节课中的题不带小括号可以吗 为什么 联系上题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在此强调小括号的作用,让学生回顾小括号产生的过程,学生会对小括号及其作用印象深刻,充分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1.班里要组织秋游,奇思和妙想去了解租车情况,一辆大客车限乘46位乘客,一辆小汽车限乘8位乘客。 2.看到他们了解的情况,你有什么想问的?“限乘”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一辆客车限乘几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乘客人数≤46,这个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开放的,比较难理解的,所以要重点理解。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不超过46就可以。】 二、学习探究 提出问题一: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1.独立解决问题,交流讨论 2. 70-46=24( 位) 表示: 54÷9 =6(条) 表示: 3.综合算式怎样列? (70-46)÷9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括号不加可以吗?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交流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意义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运用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体会其重要作用,以及运用的时机。】 教师提出问题二: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 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先观察情景图,结合具体实际说一说算式的意思,重点理解70一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哪些问题像这样先减再除 先从书中三个信息里选一个,再提出问题。 范例: 一本书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8天看完,每天要看几页 70元钱买了一个46块的书包,剩下的钱买了8袋,每袋糖多少钱 【设计意图: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真切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理解混合运算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此来帮助
学生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理解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高应用意识。】 三、练习巩固 (一)数学书第10页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 1.看图说出算式每个数符号的意思。 2.说出4、2、5在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它们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试着把你说出的意思画出来。 (二)数学书第10页第6题 1.笑笑花了18块钱。 2.糖只能整袋买,所以除了五块钱一袋的,其他的都可能买。 (三)数学书第10页第7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一 单元 第 4 课 练习一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算理和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的进行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 流程 单元知识回顾(梳理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 反馈本单元要点(混合运算的顺序,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提升(多样性的练习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总结与反思(在总结反思中,体会知识,积累学习方法)
重点 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算理和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的进行计算,熟练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先乘除,再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单元知识回顾 学生根据课前整理的知识点进行交流回顾。 教师课件展示两种“知识总结图”,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体现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1.小组交流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 2.全班交流:对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单元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再一次回想本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单元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反馈本单元要点 本单元有哪些知识要点? 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说一说学习之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有哪些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再次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除了掌握混合运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熟练正确的计算及应用。】 三、提升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课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题目。指名说说问题应该怎么解决、需要什么信息? 生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后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1页第2题。 指名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生分小组比赛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课本11页第3题。 生独立完成后开火车汇报答案。 (二)解决相关问题。 1.完成课本11页第4题。 星星队的得分中包括哪些分数?问题该怎么解决? 生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课本11页第5、6题。 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你准备怎么来解决? 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汇报答案。 3.完成课本12页第7题。 师生集体完成。 (三)数学游戏。 完成课本12页第8题,即凑24点。 同样一组数字,尽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第 二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观察物 体 《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看一看(二)》(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在与他人合作观察交流的活动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体验观察和想象的乐趣,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知识 技能 激励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逐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大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一个物体做多看大三个面,并能根据具体的事物、照片、体的食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观察、想象、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 方法 想象、推理、模拟、观察、
单 元 教 材 分析
第 二 单 元 教 学 小 结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二 单元 第 1 课 看一看(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推理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设计 流程 创设情境→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巩固提升→总结反思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方向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 后面 侧面(左面 右面)上面 下面 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游戏导入 观察布娃娃。 1.教师出示布娃娃,让学生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刚才看到了什么。 2.将布娃娃侧对学生,再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 3.将布娃娃背对学生,再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布娃娃入手,揭示课题,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力探究问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每面有不 同底色和图案的长方体纸盒,并选择适当的位置放好。 1.基本观察。 现在你们最多能看到这个纸盒的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正面、左面、右面”等。 指名说一说你能看到哪几个面?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想象拓展。 想一想,如果把你们的座位调换一下,再看这个长方体,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一样吗? 能看到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同学交换位置看一看。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再次分组观察,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初次体会,可能有的同学会对这个结
论产生质疑,充分验证后,学生就会对这个结论更加明确与肯定。】 淘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课本13页下方图,请你们看图,思考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 谁看到的,你能指出来吗? 指名说说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以及自己的理由。 讨论:如果淘气坐在奇思的位置上,他看到的还和第四幅一样吗? 看的都是侧面,为什么不一样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4页练习题。 四、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二 单元 第 2 课 看一看(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设计 流程 创设情境(古诗激趣,实际感知观察结果与与观察的位置有关)→小组活动(组内观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方法与观察结果,体会观察的有序性)→归纳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巩固提升→总结反思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多个物体组合的形状
难点 体验从侧面看组合物体时,被遮挡情况下的形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不同位置看组合物体的形状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宋代大诗人苏轼层写过一首诗。名字叫《题西林壁》,请看。 课件出示古诗。 奇怪,为什么苏轼横看、侧看,从多个角度看都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看来,从多个角度观察有时也不行,关键是要抓住重要的面去观察,那么你们认为从哪些面观察物体是比较重要的呢? 从正面、左面、上面。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熟悉的古诗,导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促使学生全面的体验和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观察,在桌上放上自带学具。 1.生分小组观察身边的物体,说一说各自看到的形状。 2.将小组中任意两个学具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呢? 先试着说一说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再摆出来看一看,验证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小结:观察多个物体时,大家要注意可能会在某一方向有遮挡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点,结合课堂动态的生成新知,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动手,教师给予于中肯的评价,对于空间观念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情感过程,以及积极参与的操作的程度多,给予关注。】 播放课件(配轻音乐),注意观察图中个人所看到的杯子是什么
样子的?你能简单的画出来吗?学生自由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6页第1题,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2.完成16页第2题,把位置编号填在括号里,独立完成,组内互相订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一摆。 3.完成16页第3题,小组内的同学可以模拟情景做一做,然后把答案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课后练习,由图片讨论观察者的角度,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四、总结与反思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加与减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云白菜》(三位数连减)、《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里程表(一)》(解决起点为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里程表(二)》(解决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练习二》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1.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具体情境中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开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会用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目标)
过程 方法 1.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思政目标)
单 元 教 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万以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知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连加计算可以逐步脱式计算,也可以三个数摆在一起列竖式直接计算出结果;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要求学生逐步脱式计算。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能否结合生活实际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 三 单 元 教 学 小 结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1 课 捐书活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会运动连加的那个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渗透爱心教育。 3.利用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等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探究连加计算方法。
设计 流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索交流,构建新知---巩固新知,应用反馈
重点 探究连加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运用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118+104+95=317(本) 100+100+100=300(本) 120+100+100=320(本) 方法一:脱式 方法二:简算 方法三:两个竖式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口算 12+45+10= 56+4+26= 31+12+29= 15+34+26= 21+77+9= 34+10+12=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新授打基础。】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还有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因为买不起书失学,同学们很有爱心,给希望小学捐了很多书,我们进行整理统计,好吗? 【设计意图:结合失学儿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结合小学的捐书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展示自己探究问题的愿望。】 三、新授 1.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图表。这就是建设小学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你通过这张表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二年级比一年级少捐多少本?二年级比三年级多捐多少本?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设计意图: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整理的能力。在这一情境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空间。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2.想一想、做一做。 (1)估一估: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估算一下这3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 师:到底是多少本?(统计表出示合计一栏)我想请你们准确地 算一算。
(2)算一算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小组互相交流多种算法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师: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这是把三个加数落起来加的。 师:老师把他的写下来。(教师板书竖式)这样的竖式有点难度,我们帮助他一块检查吧。先算个位8+4+5等于几?(引导学生算完其它的)他经历了两次满十进一,正确地算出来,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老师也要给大家提个醒,三个数连加时计算可要小心。是这样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有哪些?其他同学也像这样用竖式计算一次。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的算法? 生2:我是用脱式计算的。(展示脱式计算的过程) 师:他也分成了两步来算,用脱式表示出来,也不错。 生3:我是这样算的:100+100+100+18+4-5=317 师:这位同学把这些加数看成整百数,少加的加回,多加了减掉,很巧妙。 生4:我是用200+117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5:我把95、104看成整百数,多算了1本,再把一年级少算一本就可以了。 学生掌声表示对这位学生的赞赏。 师:他学会了先观察每个数的特点,选择用凑整方法来来计算。 师:在这么多种方法中,你最欣赏哪种算法? 生5:我欣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样算可以让我算得又准又快。 生6:我欣赏先把104和95加起来的方法再凑整可以使计算更快。 生7:我也喜欢这种凑整的方法。 3.试一试 (1)四年级也发起了捐书活动,教科书17页中有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肯定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体现出的自主选择。】 四、巩固练习 民族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师:民族小学三个年级捐书的本数大家都知道了,我相信四、五、六年级捐书的本数你们也能准确地算出来,有信心吗? 2.集体订正。 师:真了不起,我们把民族小学六个年级捐书的本数正确算出来了,根据你们的结果,估算一下,民族小学大约一共捐了多少本?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设计意图:让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2 课 运白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利用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等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探究连减计算方法。
设计 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重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减法的性质并能计算时根据数据特点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运白菜 还剩多少棵白菜? 850-(256+280) =594-280 =850-536 =314(棵) =314(棵) 答:还剩314棵白菜。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345+263+194= 248+196+354= 625+118+302=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新授打基础。】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附近就有一个菜市场,农民伯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斤的蔬菜在这里交易,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帮农民伯伯运白菜(出示课题)。 运白菜中也藏着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班的同学对找数学问题最拿手了,现在我们一起帮助白菜娃娃找到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算理,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交流 1.找一找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找数学问题:还剩多少棵? 2.试一试 (1)学生各显神通,独立尝试列出综合算式。(探究单)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 (2)快速计算。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请几名先做好的学生上台板演自己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 3.说一说。 (1)说算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上台板演的小老师在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估计,鼓励学生多种估计方法。 B、脱式计算,说一说计算顺序。 C、竖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列竖式的。 (2)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设计意图:当学生通过提醒别人就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引起自己的注意。】 四、巩固练习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快,老师不禁也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试一试”。 1000-207-168 = 436-179-36= 【设计意图:本题是想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巩固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作更深入的探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3 课 结余多少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3.探索从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设计 流程 谈话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梳理知识
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八月份每月节余多少钱? 九月和十月份一共节余了多少钱? 185+800-745 260+(260-30) =985-745 =260+230 =240(元) =490(元)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计算: 652-201-120= 524-69-251= 438+105+3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新授打基础。】 二、情境导入 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达到约2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里不爱他们的辛勤劳动,你们看,亮亮的爸爸妈妈就是进城务工人员之一。家里只剩亮亮和奶奶了。 看到奶奶那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们看好朋友亮亮,看到奶奶这么辛苦,他的想法就是帮奶奶多攒些钱。 【设计意图:谈话式导入课题,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而且在谈话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带着一颗爱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我们看看亮亮一家人每月收入(多媒体出示课件) 从表中你能看到那些数学信息? 奶奶每月能领补助185元,爸爸妈妈每月寄回800元。 但是我们每个月的收入就是每个月的节余吗?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还要支付生活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情境中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 出示亮亮一家人八月份的收入支出情况。现在请你们估一估,亮亮家八月份节余多少钱呢?
我们把爸爸妈妈寄回的钱加上奶奶的补助再减去每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钱称为节余。 那么他家8月到底节余了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用实际计算来得知。 ⑴请你独立思考。 ⑵和同桌交流算法,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算。 ⑶汇报结果 请学生板演,列综合算式 800-745+158 =55+185 =240(元) 也可以列竖式计算。 其实把每个月的节余攒起来,积少成多,不仅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节约习惯。 3.解决问题 板书: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的节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 1.分步计算 260-30=230(元) 230+260=490(元) 2.综合算式 260+(260-30) =260+230 =490(元)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78-199+683 802-289+484 318+254-196 427+372-165 2. 人民剧场楼下有425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85个座位,楼上有多少个座位?人民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请你画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4 课 里程表(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2.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3.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 流程 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里程表(一) 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277-146=131(千米)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课前训练 375+446-537= 1000-366-435= 876+124-229= 2.检查预习 出示你所收集到的火车里程表,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二、 新授课 1. 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能否看懂图意。】 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师: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学生独立尝试画图。 师: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向。 集体试着画一画。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师: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学生独立试画。 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
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练习巩固 1.练一练:25页1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2.25页2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3.25页3题。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 【设计意图:画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5 课 里程表(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2.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3.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设计 流程 激趣导入---探索交流---巩固练习
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里程表(二) 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 555-350=205(千米) 745-555=190(千米)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课前训练 900-366-435= 375+446-537= 876+124-229= 检查预习。 出示你所收集到的汽车里程表,并说一说你的理解。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二、新授课 1. 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和同桌议一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2.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1)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 (2)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行驶的路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路程。 3.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160-35=125(千米) 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集体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 ·555-350=205(千米) ·745-555=190(千米)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27页1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2.25页2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3.25页4题。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并集体交流。 四、总结与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三 单元 第 6 课 练习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运算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 流程 知识梳理---练习巩固---深化提升
重点 体会连加连减的运算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开展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000-(125+275 ) 898-288-112 398+502+445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单元知识回顾 1.说一说本单元,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课件展示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2.小组交流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 全班交流:在计算和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再一次回想本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单元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计算练习 (一)填空 1.最小的四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再加上最大的两位数,和是( ) 2.一根铁丝长350米,第一次用去126米,第二次用去207米,还剩下( )米 3.由2、3、6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加上最小三位数,再减去他们的差,结果是( ) 4.在估算691+243时,可以把( )看做700,把( )看做200,估算结果是( ) (二)脱式计算
1000-(125+275 ) 898-288-112 398+502+445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三个同学板演后,教师带领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计算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除了掌握运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熟练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以及渐渐混合运算,这一组练习时对计算能力的练习和检查。】 三、解决问题 1.如图 算一算:从彩虹谷直接到云山比从彩虹谷经过雪山到云山少多少千米? 同桌交流,结合图说一说是要计算那些路程 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也能够进一步练习。】 2.一列火车上游乘客607人,到某站后,下车128人,上车的人有364人,这时火车上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计算既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学校收集旧报纸,第一天收集了165千克,比第二天多收集102千克,两天共收集多少千克? 独立理解题意,并画线段图 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线段图是数学解决问题中分析问题的有力工具,引导学生要掌握好,规范画图,对后面的学习很有帮助。】 4.拓展练习 下图是沈阳到石家庄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北京到天津多少千米? (2)1101-822是求那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3)一列火车从沈阳出发,沿线已经行驶800千米,在图上标出此时火车的大致位置? 【设计意图:第三问的表位置,能训练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同时体现估算的意识。】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次总结,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 四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乘与除 《小树有多少棵》、《需要多少钱》、《丰收了》、《植树》、《练习三》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 2.根据植树情境,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思政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过程 方法 1.经历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通过与他人交流算法的活动,感受算法的多样性,提高计算灵活性,逐步发展计算能力。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感受与生活的联系。
单 元 教 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乘除法的口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 2.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算法,使学生在经历计算、观察、交流、实践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了乘除法口算的 计算方法,同时也有效的锻炼了数学观察能力,提高了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第 四 单 元 教 学 小 结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四 单元 第 1 课 《小树有多少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倾听、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4.创设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思政目标)
设计 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提升--总结与反思
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3=6 5×3=15 20×3=60 500×3=1500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出示学习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吗?每年的植树节我们国家都要组织大型的植树活动,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完整的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引出问题,列出算式。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板书算式。 2.揭题。 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板书课题 3.分析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4.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集体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的目的。】 5.尝试计算,总结方法。 4捆呢?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解决,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 出示问题: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测。 7.尝试计算。 完成课本30页算一算,再独立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三、归纳总结 观察我们计算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计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指名说出算法以及得数。 3、完成练一练第3题。题上的图表示什么意思? 五、总结与反思 1.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让你给爸爸妈妈讲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怎么讲能让爸爸妈妈明白?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四 单元 第 2 课 《需要多少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逐步使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合理、灵活。 2.会利用点子图或表格探索乘法的口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体验算法多样化。 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 流程 复习铺垫---探究新知---巩固提升---全课总结
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意义及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交流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体验算法多样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人民币模型 12×3=36(元) 点子图 10×3=30 12+12+12=36 表格 2×3=6 30+6=36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4×10= 2×20= 3×30= 2×60= 5×40= 2×15= 【设计意图: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还有两位数的加减法,最后出了一道15×2,为今天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导入。 暑假的一天,三个小伙伴相约去海边游泳,他们来到了海边的一个商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你能在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在很多问题中选择一个:买三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并仔细观察。 师:和我们原来学习的有哪些区别? 生: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3.让学生利用人民币模型在探索学习单上算一算,并列出算式,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三张十元是3×10=30(元),再算3张两元是3×2=6(元),一共就是30+6=36(元)。 4.在没有人民币模型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探索学习单上的点子图圈一圈、算一算列出算式,探索12×3的积。 学生在圈的时候有很多种圈法,有的把点子图分成两部分,只要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的都是可行的。 5.笑笑用表格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这里是让同桌两人讨论之后发言,这里要说清楚每个数字都是什么意思。 6.小结。 学生对比黑板上面的三种方法,在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时,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乘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结果
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探究与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巩固提升 1.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1个小皮艇多少元?利用点子图和表格进行计算。 2.课本习题。 【设计意图: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四 单元 第 3 课 《丰收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丰收了”的故事情境,经历实际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 流程 旧知引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重点 结合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理解算理。
难点 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丰收了 ------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60÷2=30(根) 6÷2=3 30×2=60 160÷8=20(次)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旧知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出示卡片:6÷2 12÷3 18+3 35÷5) 1.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 3.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 (出卡片:60÷6 600÷6 560÷7 450÷9) (1)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2)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记忆,便于本节课的学习。】 生: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上“0"就行了。 生;先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或几个百。例如:60看成6个十,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个十,就是10,600看成6个百,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个百,就是100, 560看成56个十,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8个十,就是80, 450看成45个十,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个十,就是50 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有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旧知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小兔们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 1.你从图上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题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思考算法,小组内交流: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 (1)2×30=60, 60÷2=30 (2)6×2=3,60÷2=30 (3)60的一半是30 (4)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所以60÷2=30 教师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指导探索过程。 5.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 (1)利用乘法想除法。 (2)利用乘法口诀。 (3)...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设计意图:先让同学们有探索交流的经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其中一种,使大家的智慧资源共享。】 6.解决问题:刚才我们帮小兔们解决了问题,现在山羊伯伯也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运多少次 " 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列式,看看谁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指名回答,反馈算法。 【设计意图:给同学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1.第2题,独立完成,选取几题,说说是怎么算的。 2.第5题,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路要清晰,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四 单元 第 4 课 《植树》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实际分物的过程,再次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 流程 情境导入---解决问题,探索算法---观察算式,归纳算法---巩固练习---总结与反思
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 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植树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6÷3=12(棵) 48÷4=12(组) 30÷3=10 12×4=48 6÷3=2 10+2=12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植树节的时候,学校买回一批树苗,让三年级的同学去植树,我们也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了植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揭题。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算式怎么列?板书算式:36÷3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尝试计算,汇报算法,理解算理。 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 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分小棒得到得数。 (2)30÷3=10 6÷3=22 10+2=12 你觉得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 3.再次计算,应用方法。 引出问题:三一班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1组,可以分几组?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问题的意义。 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该怎么列?板书算式:48÷4 (2)生独立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观察算式,归纳算法 1.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6页算一算。 2.观察这些算式以及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3.生独立再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4.说一说如何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5.用刚才找到的方法计算52÷4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利用小棒分一分,然后说一说分的过程并说出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说一说问题其实就是算什么然后在口算。 3.生开火车完成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 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四 单元 第 5 课 《练习三》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发展运算能力。 2.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学习和交流活动中,提高乘法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 流程 单元知识回顾---反馈本单元要点---练习提升---总结与反思
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方法。
难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单元知识回顾 学生根据课前整理的知识点进行交流回顾。 教师课件展示两种“知识总结图”,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体现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第四单元知识结构 1.小组交流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 2.全班交流:对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单元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再一次回想本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单元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反馈本单元要点 在本单元有哪些关于计算的数学的知识? 1.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计算时后面的0怎么处理? 2.在口算除法时,需要用乘法口诀吗? 3.教师引导学生反馈预习单中涉及的问题,说一说学习之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有哪些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再次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三、练习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题。 说一说16×4、96÷3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怎么表示,然后再在图上圈一圈。 2.完成第2题。 指名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有什么问题,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信息和问题说一遍。解决问题其实就是算什么? 3.完成第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算什么? 4.完成第4题。 生开火车完成第4题。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第3题。 填上合适的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7、9题。 指名说题中的问题怎么解决,然后在独立计算。 3.完成第8、10题。 生尝试画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完成。 四、总结与反思 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整理与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本阶段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利于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展示和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第一、二、三课时)
设计 流程 回顾整理---巩固应用---深化提升
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的知识
难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的知识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2.观察物体 3.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乘除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学到了什么 1.师:在这一阶段里,大家学会了很多的东西,我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整理与复习大家一起读一读,(生示读:整理与复习) 2.师:昨天同学们自己先复习了,跟大家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学习有长进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大家愿意吗 4.(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小调查”情境图) 师:幸福乡安装有线电视,每个村安装情况如表。 仔细观察图,明确图意。 师:你知道前三个村一共安装了多少户吗 (学生静静地观察) 6.师:请你根据题里的数学信息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7.师:请把你刚才列的算式和结果在小组里说一说,并介绍一个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好办法。 8.汇报交流 9.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解决同题进一步明确了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0.出示第2个情境图“阳光体育”。 11.结合图意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再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1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师:(小结)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自己汇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我的成长足迹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已在数学方面有哪些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比如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最有趣的数学问题印象最深的一次数学课等等。大家先在小组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 2.师: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3.师:同学们懂得了欣赏自己,你还能根据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和你平时了解到的情况,说说你最欣赏哪位同学吗 4.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这一张评价表,请你评自己这一阶段的表现。(学生独立填写评价表格)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教材第42页) 师,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可真多啊!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 第1题 借助直观图呈现数量关系,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 借助点子图、小棒、表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口算乘除法的算理。 第3题 巩固口算乘除法。 第4题 巩固混合运算,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独立完成。 第5题 进一步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改正错误,最后进行集体交流。 第6题 复习巩固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有多余信息。 答案:笑笑一一第一幅图,淘气一第三幅图,妙想一一第四幅图。 第7题。 巩固观察物体的知识。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明确笑笑观察的位置是与我们相反的,再进行选择。可以先选择答案,说说理由,之后和同伴模拟观察进行验证、或者先进行模拟观察,再选择答案。 二、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一、基本练习 1.第8题。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第9题。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第10题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先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回答问题。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可以计算也可以估算,练习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可以先估一估“怎样走近一些”,再列式解答,验证结果;根据算式寻找对应的问题,是对学生数学理解的一次考验,要说清楚每一步算式表示的实际意思。 4.第11题。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的线路图,说一说其中的数学信息分别表示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5.第12题。 巩固解决汽车里程表问题的方法。先说一说表格中每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思,并画图表示出来,与同伴交流,之后再来解决问题。 6.第13题。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第(3)题时要鼓励策略多样化,给学生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补充练习 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科技馆参观,先进去521人,又进去了276人,后来又有108人进去参观。学校一共组织多少人去参观 2.新华书店购进了一批故事书,共500本,卖出一些后,还剩3包,每包25本,卖出了多少本 3.星期天,李明到超市调査了下列物品的价钱,如下: 电饭锅 电磁炉 高压锅 豆浆机 86元 380元 135元 1540元 (1)妈妈带的钱刚好够买3个电磁炉,妈妈带了多少元 (2)超市正在进行优惠大酬宾活动,购满1000元送大礼包,妈吗至少要买上面那几样东西才能得到大礼包?
第 五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周长 《什么是周长》、《长方形周长》、《练习四》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在探究图形周长的活动中,激发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知识 技能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长,理繁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思维目标)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 方法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单 元 教 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操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2.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 3.突出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
第 五 单 元 教 学 小 结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五 单元 第 1 课 《什么是周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第一课时) 2.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第二课时) 3.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设计 流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巩固新知----- 全课小结
重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 理解周长概念。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周 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嘉宾,它呀,个子小小的,力气却大大的,能举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品,被称为动物界的大力士。猜到它是谁了吗?对了,它就是小蚂蚁。(教师出示蚂蚁图片)今天天气这么好,小蚂蚁出来散步了,看!它看到了一片树叶,它会做什么呢?(教师演示蚂蚁爬树叶一圈。) 师:他是怎样爬的? (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认识树叶的边线,理解什么是一周,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描一描。 师:小蚂蚁爬的树叶边线,我们能不能用彩笔描出来呢? (1)学生描数学书上树叶的边线 (2)指名汇报,上前演示,说说是怎么描的? (将一名同学描的贴到黑板上) (3)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看看他描的是否正确。 找一找身边物品的边线,引到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去摸一摸,描一描(怎样描更好呢,用直尺)。 (将一名同学描的贴到黑板上) 2.说一说。 (1)刚才我们描了边线,摸了边线,在数学王国里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猜猜它叫什么?(周长,板书) 那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呢? 【设计意图:通过描边线及判断边线描的是否正确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从哪里结束,为后面学习封闭图形奠定基础。】 (课件演示小蚂蚁的录音: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数学书封面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书封面,它的边线是一个(长方形),谁来说说它的周长?(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那正方形呢?用一句话概括出图形的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周长。(板书) (3)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物体,你来找一找它们的周长,(生汇报,边说边摸) 3.量一量。 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小蚂蚁想知道它爬过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量一量)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吧! 出示测量要求:(1)小组内做好分工。(2)选好测量工具。(3)填好表格。 树叶数学书封面大约是( )厘米大约是( )厘米
(4)汇报:你们小组用了什么工具,怎么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树叶:有用软尺的,绳子的,格尺的。你觉得哪个方法好?) (数学书封面:有的是把4条边的结果加起来,有的是只量了长和宽,分别乘2) 只要方法正确,就给予肯定。 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比如:做衣服时需要量腰围,给别人买帽子需要头围等。 4.数一数。 同学们量周长都做得非常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数学书45页),想知道他们的周长,还用量吗?怎么知道的? (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可以了) 先自己数第一幅图,汇报方法,再同桌研究后两幅图。(一条边一条边的数,要注意做好标记;数出每条边,最后相加的,可以把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防止忘记) 后两幅图,有的同学可能就会想到平移的方法,比一个一个数的更快。 小结:刚才咱们通过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认识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且会测量计算周长。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 【设计意图:荷兰学者弗赖兰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等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教材46页1题 你认为这道题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一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大屏幕前演示蜗牛走的路线,教师课件演示。 2.下面这些红线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是的打 “√ ”,不是的打“×”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 记得有两位名人说过: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索一般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附近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观察、猜测往往是研究的开始,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教师让学生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研究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小结中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五 单元 第 2 课 《长方形周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设计 流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探究新知-----随堂训练,巩固提高-----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重点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
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十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那么什么叫做周长 同学们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周长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同桌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一张照片,引出问题:要给照片加上边框,应该怎么做 同桌讨论一下怎样给这张照片加边框呢 1.出示照片,如图: 3厘米 5厘米 2.学生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是怎样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的 3.算法概括。 (1)同桌讨论,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2)只要你算得又快又准,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随堂训练,巩固提高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解决问题”三个,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问题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问题2:一个长方形水池长6米,宽3米,要给这个水池装上护栏,护栏长多少米 问题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5米,宽4米,在它的三面围上竹篱笆,竹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让学生先读题,然后独立完成,再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这三道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思想。让学生回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长+宽+长+宽=长×2+宽×2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用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总结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课 时 教 案 A
课题 第 五 单元 第 3 课 《练习四》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设计 流程 单元知识回顾-----练习提升-----总结与反思
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练习四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课 时 教 案 B
教 师 主 导 与 学 生 主 体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单元知识回顾 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道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 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单元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再一次回想本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单元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的能力。】 二、练习提升 1.第1题 描出蚂蚁走过的路线,巩固对周长的理解。 2.第2题 先说说什么是这些事物的周长,然后与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 3.第3题 先引导学生将图中的每个数据信息与相应的边对应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选择。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算式中的数据表示的具体含义。 4.第4题 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各种图形周长的方法。 5.第5题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如何计算,并比较两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不同,再进行计算。 6.第6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独立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围一围,直观感受用一根铁丝围成正方形,铁丝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7.第7题 利用情境图理解,一面是墙,围成的篱笆就只有长方形的三条边。 8.第8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或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分一分,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再求出小正方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9.第9题 集体交流。 三、总结与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六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乘 法 《蚂蚁做操》、 《去游乐园》、 《乘火车》、 《去奶奶家》、 《0×5=?》、 《买矿泉水》、 《练习五》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思政目标)
知识 技能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 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 准确的计算出结果。(研究目标)
过程 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