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 进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系列微观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从而引出细胞的起源一 英国科学家胡克(R.Hooke)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人类通过 对细胞的探索,揭示了许多生命的奥秘。显微镜下的细胞是什么 样子 细胞又是如何生活的 首先我们来学习使用显微镜吧。
2、探究新知
探究一:认识显微镜
(1)自主学习。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17页的插图1-11光学显 微镜,了解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构造,提醒学生注意相同 点和不同点。
(2)教师讲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两种显微镜各结
构的具体作用。强调目镜和物镜的识别、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 旋的区别、平面镜和凹面镜的区别、遮光器上不同光圈的使用情 境。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探究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18-20页的文字,仔细 观察图片,熟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教师提示学生边看边思考每 一步的注意事项。
(2)演示实验。教师强调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三个阶段。 老师以单目显微镜为例边讲解边演示规范操作,并解释操作原因, 强调注意事项:①取镜安放时动作要规范。②对光时三转:一转转 换器,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二转遮光器,用最大光圈对准通 光孔;三转反光镜,使反射光线进入镜筒,以看到明亮的视野。
③观察时注意“三先三后”:镜筒先下降后上升;镜头先低倍后高 倍;螺旋先粗后细。
(3)演示实验后补充说明双目显微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 提示。
(4)让学生思考讨论视野中出现污点时,如何用最简便的操作 判断污点的位置。
探究三、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 物镜放大倍数, 并举例说明。
(2)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成像规律:物像比实物要大物像与实物相
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并举例说明。
(3)教师讲解低倍镜与高倍镜视野的区别;低倍镜的视野大,与 玻片的距离远,通过的光多,视野亮,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的 视野小,与玻片的距离近,通过的光少,视野暗,放大的倍数高。 3.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三个 部分:支持部分、调节部分和光学部分。学会了显微镜的操作步 骤,主要有三步:安放、对光、调焦观察。还了解了显微镜的成 像特点。
5.当堂检测
展示PPT上的习题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检测并给予及时反 馈。
五、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和练习册上的习题
六、板书设计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支持部分:镜臂、镜筒、载物台等
调节部分: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开关及光源调节旋钮、 移动手轮
光学部分:反光镜、目镜、物镜、底光源 2.显微镜的使用
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 3.成像特点
成像规律:成倒像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 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检 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 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 强调关键步骤,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