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千克和克”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 1 千克 = 1000 克。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较为准确地感受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3、学会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并熟练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认识千克和克的过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学会用秤准确称出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1、对 1 千克和 1 克实际质量的准确感受。2、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判断和计算。三、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小熊和小兔子要举办一场美食派对,但是在准备食物的过程中遇到了不知道如何衡量食物质量的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和小兔子解决这个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认识千克和克质量大揭秘(游戏一)教师拿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让学生先凭感觉猜测这些物品的质量大概是多少。然后教师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告诉学生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让学生再次观察这些物品,说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可能用千克表示,哪些物品的质量可能用克表示。找朋友(游戏二)教师准备一些写有物品名称和质量的卡片,如 “苹果,200 克”“书包,3 千克” 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卡片。小组成员合作,将物品名称和对应的质量卡片配对。最后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配对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三)感受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掂一掂,猜一猜(游戏三)教师准备一些用塑料袋装好的 1 千克的大米和 1 克的硬币。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把 1 千克的大米和 1 克的硬币分别放在学生手上,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方式感受它们的质量。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猜猜手中的物品是 1 千克的大米还是 1 克的硬币。多找几个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说说感受 1 千克和 1 克有什么不同。质量大比拼(游戏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不同质量的物品,如棉花、铁块、糖果等。教师给出一个质量标准,如 “找出大约 500 克的物品”。小组成员合作,通过掂一掂、比较等方式找出符合标准的物品。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获得 “质量小能手” 称号。(四)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小小秤盘我会用(游戏五)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秤,如天平、弹簧秤、电子秤等,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物品和一个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秤称出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称出的物品质量,其他小组进行检查和评价。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千克和克的认识、感受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以及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回家找一些物品,用手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质量,然后用家里的秤称一称,看看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