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平年和闰年》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 课程学时 第二课时案例概述(200字) 本节课中设计情境对话,铺垫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求知欲。接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数学活动,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概念,能根据每年2月的天数作出准确判断,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从每年2月天数的变化规律中,迁移得出平年和闰年出现的规律是“四年一闰”。当发现查验法、推算法和计算法都存在不足时,便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巧算法产生的必要性。最后在解决问题时作对比,得出巧算法是最优方法。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对时间单位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月、小月和特殊月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呈现各年份2月的月历探究平年和闰年的规律,难度比较大,因此本节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观察和发现规律。拟解决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做具体可行性目标): 1.在观察、对比、发现等教学活动中,建立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在观察月历卡、填写表格、文字描述等分层设计的练习中,由浅入深,不断强化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3.经历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不同方法,体验巧算法的优点。 4.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5.把握教育本质,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思想教育,以文化人,培养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与策略 认识平年和闰年是一节“量感”的课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抽象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对“四年一闰”的规律是难以发现的。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紧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009年-2024年2月的天数,不仅让学生巩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还为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铺设了台阶。前面三种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都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因此“巧算法”应运而生,优化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中,向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递了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的力量,描绘了科技和创新谱写的中国新征程。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首先采用“诊断—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对课前知识诊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课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采用了“追根溯源”教学策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先在揭示规律前进行详细解释,通过图文结合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准确时间,知道“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的计算时间差形成的。最后,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判断,让学生优化判断方法,也让学生在不断的数学思考中体验巧算法的优点,逐步建立数学模型。《认识平年和闰年》 主题与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理解平年和闰年的含义,经历平年和闰年四种判断方法,体验判断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求知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二月的天数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知道平年和闰年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简单地判断平年和闰年,归纳梳理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3.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评价任务 1.观察月历卡认识平年和闰年,学生对比观察两张不同的月历卡,发现月历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检测目标1) 2.根据每年2月的天数变化判断平年和闰年,并说出判断依据。(检测目标2) 3.从国家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获取所需的年份,判断平年和闰年。(检测目标3)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检测目标1) 活动1: 观察月历卡:哪位同学能够发现两张月历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2: 分析月历卡:由于2月天数的不同,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学习任务二: (检测目标2) 活动3:根据2月天数的情况,请学生判一判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活动4:以表格的形式出示2009年—2024年2月的天数,请学生快速判断这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认真填写在学习单上,限时2分钟) 年份2月天数平年或闰年年份2月天数平年或闰年2009年28天2017年28天2010年28天2018年28天2011年28天2019年28天2012年29天2020年29天2013年28天2021年28天2014年28天2022年28天2015年28天2023年28天2016年29天2024年29天活动5:根据表格中2月的天数变化,思考下面问题。 1.每年二月天数的变化规律是( )。 A.每四年就有一次29天 B. 28天和29天随机出现 2.我发现平年和闰年出现的规律是: 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3) 活动6:提供近30年来国家重要历史大事的图案和文字描述,请学生判断所在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引导用巧算法判断平年和闰年是最优策略。 教学反思 1.(评价性问题1) 如何呈现有利于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这节课内,学生学到了什么? 2.(评价性问题2) 如何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节课有什么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创新与亮点特色(200字)亮点一:概念的掌握非常扎实。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月历卡,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平年和闰年的定义。在练习巩固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准确判断,而且能够详细描述判断理由。 亮点二:在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教学创新一: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奇怪的对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创新二:体验判断方法的多样性,感知巧算法是最优策略。 教学创新三:补充2月天数少的来历,做到知识的追根溯源。教学反思(200字)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还让学生清楚闰年的来源,为什么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个规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过程。整个教学环节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准确表达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案例推广办法与经验总结(200字)本节课认识平年和闰年,我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做到知识的追根溯源。数学知识不是生搬硬套、凭空出现,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准确的数值或知识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证据。第二要做到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发现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存在问题,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充分的依据。第三要做到学以致用。学数学更重要的是用数学,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服务生活。(要求设计方案撰写时,语言精练、内容准确,尽可能图文并茂,附上图片、表格、链接等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