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二节 脊椎动物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授课人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和乌龟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两栖它们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 有什么特点 它们的生存环境怎样 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科学思维: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意识。 2.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重点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爬行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 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青蛙和乌龟的相关视频。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活动。然而,青蛙和乌龟却分别属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这两类动物分别有什么主要特征呢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代表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新课 展开 1.两栖动物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青蛙的发育过程视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 观察思考:蛙的形态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89-90内容,让学生先观察青蛙的形态后,思考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的体表布满黏液,这对它的生存有什么好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 鼻孔 前肢 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 皮肤辅助呼吸 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 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 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 教师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爬行动物与之前学过的其他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1-92内容,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1.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 2.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身体有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身体表面有什么 ) 3.蜥蜴靠什么运动 怎样运动 总结: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学习了以上知识后,请同学总结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点。教师进行点评后,作出归纳。 3.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2,让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观看视频后,描述。 [思考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 [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后,作答。 同学们阅读课本,交流讨论。 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板书设计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 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可采用问题型 娱乐型 直观型 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