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位置》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教室中的座位、上下楼梯、排队等,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趣味性,又具有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0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而 “生活中的位置”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数字 0 - 5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方面。二、教学素养目标(一)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符号意识:引导学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能力:通过让学生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二)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位置关系的过程,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准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二)教学难点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四、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 0 - 5 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对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辨别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喜欢游戏和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教室、校园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位置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建立空间观念。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 “我说你做”“找位置” 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学具(如玩具小汽车、小动物卡片等)。将教室布置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上下、前后、左右的标识。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小动物在森林中玩耍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小动物们在大树上、树下、小河边、小桥上等不同位置。2.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什么位置呢? 通过有趣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物体的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1. 认识上下(1)展示教材中的主题图(教室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2)提问:图中有哪些物体?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3)引导学生用 “上下” 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讲桌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讲桌的下面等。(4)请几位学生上台,将一些学习用品放在讲桌上,让其他学生用 “上下” 来描述这些学习用品的位置关系。2. 认识前后(1)让学生站成一排,面向黑板,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前后的同学。(2)提问:你前面有几位同学?后面有几位同学?(3)请学生向后转,再观察自己前后的同学,提问:现在你前面有几位同学?后面有几位同学?为什么会不一样呢?(4)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5)展示教材中的另一幅主题图(公共汽车站场景),让学生观察图中人物和车辆的位置关系,并用 “前后” 来描述。3. 认识左右(1)教师伸出左手和右手,让学生辨认,并介绍左手和右手。(2)让学生举起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摸摸自己的左耳和右耳、左眼和右眼、左腿和右腿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3)游戏:我说你做教师发出指令,如:举起左手、拍拍右肩、摸摸左耳等,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4)请几位学生上台,按照教师的指令站成一排,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位置关系,并用 “左右” 来描述。 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 “想想做做” 第 1 题,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2)完成教材中的 “想想做做” 第 2 题,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们的前后位置关系。(3)完成教材中的 “想想做做” 第 3 题,让学生根据要求给小动物们排队,再说一说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2. 拓展练习(1)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用 “上下、前后、左右” 来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2)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人说位置关系,另一人找出相应的物体。(3)游戏:找位置教师将一些卡片(如苹果、香蕉、橘子等)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说出一张卡片的位置,让学生去找。找到后,再让学生用 “上下、前后、左右” 来描述卡片的位置。 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位置关系知识,加深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2.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关于位置的现象?请举例说一说。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更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位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八、板书设计《生活中的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符号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左右时,部分学生对左右的相对性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另外,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时间有些紧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会加强对教学时间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进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