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展示河蚌或者缢蛏,提问:大家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它在动物界中属于哪一种动物吗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故事导入] 播放故事(或者教师引导出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见过故事中的蚌这种动物吗 你知道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有关介绍软体动物的视频,教师导入:大家看到视频中各种各样美丽的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重、难点分析: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对于软体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得比较多,对于它们中的一些代表动物,如蜗牛等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利用好这点。尽管如此,学生还存在着概念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完整的认识。突破策略:1.通过直观的材料观察,抓住本质特征利用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一种或几种双壳类动物,从特性到共性,进而了解软体动物的特征。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准备活体动物进行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地解剖和观察,同时对比书中缢蛏的图片进行结构的认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涉及双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外形、结构的同时能将生物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联系起来。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继观察双壳类动物之后,可观察更多的软体动物,教师设置如下问题:每一种动物分别有何特征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讨论找到共同的特征,从而突破本部分的难点。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软体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重难点二]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重点分析: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益害关系,可分有益的和有害的两大类。突破策略:1.上课前,可布置学生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软体动物类群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类动物。2.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对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分析。[重难点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重、难点分析: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对于节肢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得比较多,对于它们中的一些代表动物,如蝗虫等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利用好这点。对于一些不完善的问题,需要通过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涉及的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的。突破策略:1.处理好节肢动物特征和昆虫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两大类是包含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这两大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中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及教材P15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横向比较表格中的几种动物,找出相似程度高的动物——七星瓢虫和蝗虫。讲解七星瓢虫和蝗虫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提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虫子”是否就是昆虫呢 昆虫有哪些特征 以蝗虫为例,通过学生对蝗虫示意图的观察,引导学生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在讨论、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节肢动物,认识其他常见的节肢动物,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从而解决节肢动物特征和昆虫特征之间的关系。2.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对教师准备和学生自带的昆虫标本或模型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时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昆虫基本特征的认识。3.利用小活动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身体和四肢分节的优点,可以挑选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下,在躯干和四肢都不打弯的情况下,来进行走路、奔跑等各种动作。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对概念的认识。 [重难点四] 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重点分析:节肢动物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益害关系,可分有益的和有害的两大类,但这样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蝎子和蜈蚣都会分泌毒液,咬、蜇伤人,而另一方面却可作为药材,医治疾病。所以,在学生讨论时,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突破策略:1.上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节肢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类动物。2.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对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分析,区分有益和有害两大类。有益方面:食用、药用、科研、仿生等;有害方面:传播疾病,同时可以补充危害庄稼和物种入侵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使学生客观认识动物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砗磲2.蓝环章鱼蓝环章鱼与箱型水母是两种最毒的海洋生物,它体内的毒液可以在发作后数分钟内置人于死地,目前医学上仍未有解毒的方法。人被这种章鱼蜇刺后几乎没有疼痛感,一个小时后,毒性才开始发作。幸运的是蓝环章鱼并不好斗,很少攻击人类。蓝环章鱼是已知毒性最猛烈的有毒动物之一。尽管体型相当小,一只蓝环章鱼所携带的毒素却足以在数分钟内一次杀死26名成年人。而目前还无有效的抗毒素来预防它。章鱼的毒液能阻止血凝,使伤口大量出血,且感觉刺痛,最后全身发热,呼吸困难,重者致死,轻者也需治疗三四周才能恢复健康。蓝环章鱼的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它对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是非常致命的,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当生物被章鱼攻击后,毒素在被攻击对象体内干扰其自身的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系统紊乱,这种神经系统的紊乱往往是致命的。在毒素注射到生物体内时,有毒分子会迅速扩散,毒素会破坏生物体的生命系统,每一个有毒分子都在寻找生物体内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的地方,在那里,它们会拦截指挥肢体运动的特定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神经系统由此被破坏,被攻击对象的整个神经系统瘫痪,虽然还活着,却已经无力反抗,任由蓝环章鱼摆布。在人体内,蓝环章鱼的毒素侵害着所有受人脑支配的肌肉,被攻击的人虽然神志清醒,却不能交流,不能呼吸。如果不做人工呼吸的话,他会渐渐窒息,不过大多数是麻痹后被淹死。蓝环章鱼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一种血清素、透明质酸酶、胺基对乙酚、组织胺、色胺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主要的神经毒素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称作maculotoxin的物质,但目前确认是河豚毒素,这种毒素也可以在河豚和芋螺的体内找到。河豚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会阻断肌肉的钠通道,使肌肉瘫痪,并导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河豚毒素的毒性较氰化钠大10000倍,0.5 mg即可致人中毒死亡。河豚毒素毒性稳定,加热和盐腌均不能使其破坏。蓝环章鱼的毒素存在于它的唾液腺中,然而,它的毒素不是由其自身分泌的,而是由存在于唾液腺中的病毒粒子引起的。病毒粒子在自然界中是不能独立存活的,它寄生在章鱼的唾液腺里,当章鱼攻击其他生物时,病毒粒子进入到生物体内而发挥它的毒性作用。3.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别,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成员多样,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外覆盖着部分由几丁质组成的外骨骼,能定期脱落,是保护装置,为肌肉提供附着面。肌序复杂,有的特化以便操纵飞行和发声。附肢的外骨骼具有关节,因而称为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有许多特殊的感觉器;体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经系统由背面的脑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节肢动物中约是昆虫。大多数昆虫身体左右对称,由多数结构与功能各不相同的体节构成,一般可分头、胸、腹三部,但有些种类头、胸两部融合为头胸部,有些种类胸部与腹部未分化,体表被有坚厚的几丁质外骨骼,附肢分节。4.昆虫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类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2对翅膀3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撑,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昆虫是他们口中的美味,蛋白质含量极高。5.蝗虫的特征习性6.巨型深海大虱7.爱钻马桶的漏斗形蜘蛛8.沙漠毒尾——巴勒斯坦毒蝎9.巨型节肢动物肢体可达2.5米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12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具有这些贝壳的是一些螺类,贝壳会限制它们的运动,它们背着这些贝壳缓慢爬行。[教材P12 观察与思考·参考答案]1.贝壳具有保护作用。2.依靠足运动,用鳃呼吸。3.通过入水管将水吸入体内,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食物残渣,然后再通过出水管将水排出体外。[教材P14 观察与思考·参考答案]1.完成表格动物名称 蝗虫 七星瓢虫 蜘蛛 蜈蚣 虾体表是否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身体是否分节, 不同体节有无差别 分节, 有差别 分节, 有差别 分节, 有差别 分节, 有差别 分节, 有差别有无触角, 触角是否分节 有,分节 有,分节 无 有,分节 有,分节有无翅 有 有 无 无 无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3对,分节 3对,分节 4对,分节 多对、分节 5对(位于 胸部)、分节 2.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都具有以下特征: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具有触角、翅,三对足,触角和足都分节。3.表格中所有动物都具有以下特征: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具有分节的足。[教材P16 旁栏思考题·参考答案]附肢分节,出现了关节,使昆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教材P17 练习·参考答案]1.(1)× [解析] 大多软体动物身体外面具有贝壳保护,但有的软体动物的贝壳已退化,如乌贼等。(2)× [解析] 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A [解析] 有的寄生虫会有几个寄主,因此寄生虫会有一段时间是离开寄主的,并不是终生生活在寄主体内;软体动物中的双壳类一般是依靠入水管、出水管来获取水中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软体动物是依靠口(如蜗牛)或腕足(乌贼)来获取食物的;节肢动物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如蝗虫,有的生活在水中,如虾、蟹等。3. 4.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5.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分析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该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与前面两节学习的动物的类群相比较,本节课所介绍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并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教材将这两大类群放在同一节介绍,能够更好地进行比较。 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软体动物是第二大动物类群,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构建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巩固前面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概念的学习方法,也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活动,逐步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内容首先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软体动物。然后,“观察与思考”从双壳类动物出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软体动物的代表动物,不仅对于形态、结构有所认识,更对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讨论。学生在认识了双壳类动物后,又对其他软体动物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其相似之处,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特性出发,找到共性,然后又可以关注特性。 节肢动物部分,对“观察与思考”中的五种节肢动物进行观察与比较,找到其中相似程度高的昆虫类开始仔细研究,从蝗虫出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节肢动物的代表动物,不仅对于形态、结构有所认识,更对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讨论。利用蝗虫的模型或图片进行观察,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此后,观察又扩展到其他节肢动物,最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得到归纳、总结。 3.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充分利用了学生已经建立的动物类群的概念,用生物学的方法观察常见动物,再与同类群其他动物比较,总结归纳出类群的主要特征,最终构建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概念。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资料及观察实验,学生能概述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从益、害两个方面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辩证的科学思维。重点难点 重点 1.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 活体缢蛏、蝗虫标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源、PPT课件。教学策略 1.软体动物部分,从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课本插图的理解了解双壳类动物的结构、功能,然后通过了解其他软体动物的特点,总结出软体动物的特征。 2.节肢动物部分,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为我们了解节肢动物与昆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观察与思考”的图表总结可以对昆虫和节肢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再以蝗虫为代表,分析蝗虫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并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然后进一步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调查与分析:关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要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可以提前让学生从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然后再集中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 2.提出问题:图片中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可以说出图中动物都身体柔软,有的有贝壳。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任务一 观察软体动物——缢蛏 1.缢蛏的生活环境。 2.缢蛏的形态结构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活体缢蛏,指认缢蛏的结构。 (2)展示图片,学生说出缢蛏的结构。 3.缢蛏的生理功能 (1)缢蛏是如何完成呼吸和摄食的 通过实验视频,分析入水管和出水管的作用。 给出鳃的图片,初步认识缢蛏的鳃使其适于在水中呼吸。 (2)缢蛏是如何运动的 通过缢蛏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说出缢蛏生活在水中。 进行分组实验,认识缢蛏的结构。 结合视频,分析入水管和出水管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在水流进入缢蛏的身体,经过内脏团的过程中,缢蛏完成了呼吸和摄食,并指出鳃是缢蛏的呼吸器官。 结合视频,观察缢蛏的运动,得知足是缢蛏的运动器官。 首先结合生活常识,说出缢蛏生活在水中,由此引出缢蛏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缢蛏的结构,学生能够形成更直观的认识。 在认识缢蛏结构的基础上,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指引下,结合实验视频或者缢蛏的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缢蛏是如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任务二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比较缢蛏、鲍鱼、乌贼的不同之处(展示图片)。 2.比较缢蛏和蜗牛的不同之处(主要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缢蛏和蜗牛的呼吸器官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3.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对不同的软体动物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对几种软体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先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环境以及生物进化的角度认识生物的结构,再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任务三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有害)。 课前学生活动:搜集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分享收集到的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相关资料。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常识,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不仅可以提升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认识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任务四 昆虫的基本特征——观察蝗虫 1.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完成教材P15的表格。 2.引导学生横向比较表格中的几种动物,找出相似程度高的动物。 讲解:七星瓢虫和蝗虫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3.以蝗虫为例,分析昆虫的基本特征(展示蝗虫相关图片)。 认真观察、填写表格,比较五种动物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得出七星瓢虫和蝗虫相似度高。 观察图片,并结合生活常识,以蝗虫为例,分析昆虫的特征。 分析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总结概括昆虫的基本特征。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先分析具体生物的特征,再找出共同特征。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七星瓢虫和蝗虫的共同点最多,引入昆虫,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昆虫和节肢动物存在不同。 在分析蝗虫的特征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环境及生物进化的角度认识生物的结构。任务五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1.展示其他的节肢动物,如蜘蛛、虾、蜈蚣,比较它们与蝗虫等昆虫的差别。 2.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合作交流 (1)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2)蚯蚓的身体也是由很多体节构成的,为什么不属于节肢动物 (提示:根据特征判断) 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比较它们与蝗虫的不同之处。 总结概括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与节肢动物相关的问题。 比较几种典型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分析它们与昆虫的不同之处,认识到节肢动物≠昆虫。 比较不同节肢动物,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总结概括节肢动物的特征。任务六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有害)。 课前学生活动:搜集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分享收集到的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相关资料。 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常识,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不仅可以提升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认识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所学总结归纳。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所学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二、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材,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更贴近学生的角度,将学生手中的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材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本节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例如昆虫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表、实物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软体动物的生活[情境展示] 下图分别是缢蛏形态和内部结构图。 [问题探究] 缢蛏坚硬的贝壳会妨碍它的运动吗 它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 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缢蛏的贝壳具有保护作用,但会限制其运动;缢蛏依靠足运动,用鳃呼吸;缢蛏通过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课堂速记] 。 探究点二 比较常见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情境展示] 比较常见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动物名称 蝗虫 七星瓢虫 蜘蛛 蜈蚣 虾体表是否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 较硬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有无差别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有触角,触角分节 有触角,触角分节 无触角 有触角,触角分节 有触角,触角分节有无翅 有翅 有翅 无翅 无翅 无翅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 3对足,分节 3对足,分节 4对足,分节 多对足,分节 5对足,分节 [问题探究] 表中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 试着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上述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归纳出表格中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都具有以下特征: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具有触角、翅,三对足,触角和足都分节。表格中所有动物都具有以下特征: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具有分节的足,即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