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3微生物 教学设计(打包4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3微生物 教学设计(打包4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能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2.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尝试培养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3.通过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从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观察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能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探究实践: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尝试培养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从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注重健康的生活观。 牛奶放时间长,会发酸;米饭放时间长会馊;水果放时间长会长毛,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让学生们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2.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空间站中的水资源极为珍贵。我国空间站设有冷凝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尿处理系统等,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但在使用回收水之前,航天员需要检测水样,其中一项是检测水中的微生物,并将结果作为判断水质的重要依据。此外,航天员还会检测空间站内空气、设备表面的微生物。联系生活实际思考:①什么是微生物?②航天员为什么要检测回收水中和空间站内的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一)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现象:面包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埋在土壤中的粪便为什么会消失?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为什么要洗手?敞口的牛奶为什么一会就变质了?2.展示细菌、真菌和病毒图片,介绍微生物的类群:我们周围分布着很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数量众多、种类庞杂,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二)观察菌落1.提出问题:细菌的个体微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很微小,不能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那么我们如何观察呢?2.提出菌落的概念: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3.出示几组“细菌菌落”的图片: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大肠杆菌菌落、沙门氏杆菌菌落。引导学生归纳细菌菌落的特点。4.出示几组“真菌菌落”的图片:烟曲霉菌落、青霉菌落、酵母菌菌落。引导学生归纳真菌菌落的特点。5.请学生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不同,指导学生填写表格。(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4 页实验·探究部分的探究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分为几个步骤?提示琼脂、牛肉汁的作用。2.参照刚才我们归纳的步骤,根据教材105页的提示,请学生分组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探究案例)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活动细节:①制作好的培养基在接种前为什么要高温灭菌?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②接种细菌和真菌前为什么要先冷却?③教材105页上的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④什么环境条件下可能没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条件1.根据上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范围和条件。2.教师补充某些特定条件: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了解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学会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利用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通过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还知道了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等。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见课件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一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菌落概念: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观察菌落 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菌落较大,霉菌落常呈绒毛状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不同的颜色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性作业(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级部审核签字 党支部审核签字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微生物的分布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二节 细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等,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2.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意识到讲究卫生的必要性;3.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学习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探究方法,尝试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等,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态度责任:1.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意识到讲究卫生的必要性;2.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学习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探究方法,尝试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了解“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巴斯德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征;2.细菌的营养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巴斯德实验;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可替换教材导入)我们班最近举办了一次户外活动,在草地上玩耍的时候,小明同学在玩耍过程中不小心被一个尖锐的物体刺伤了手指。尽管伤口不大,但老师赶紧带小明去医院打了针。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小伤口感到担忧吗?我们已经观察过细菌的菌落,那么单个细菌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结构?是怎样进行繁殖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1.回顾菌落,引出单个细菌十分微小,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07 页第二段正文内容,观察图2-32细菌基本形态模式图,课件同步展示。提出问题:①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哪几类?②细菌具有多细胞个体吗?2.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图、动植物细胞模式图。请学生阅读教材108页观察·思考的内容,提出问题:①根据教材“观察·思考”中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请说出细菌细胞有哪些结构?②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3.教师强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4.根据细菌细胞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②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5.教师总结补充: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但在自然界中,也有少量细菌属于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光细菌等。细菌还会形成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芽孢。6.细菌的生殖: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与视频,结合教材109页第一段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①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②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③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7.同步练习: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8.老师请学生总结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引起我们注意时,往往是因为它们引发了疾病,其实很多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请学生阅读教材109页图2-34和110页正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地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辩证地看待细菌。(三)思维训练:作出假设,验证假设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相关内容,教师讲解该实验,提出问题:请同学推测,巴斯德作出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实验能够验证他的假设吗?2.链接生活:介绍巴氏消毒法。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细菌的不同形态,知道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靠分裂繁殖。在不良的环境中能形成芽孢。还知道了细菌对人类是既有害也有利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形态 单细胞;球形、杆形、螺旋形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营养方式 利用现的有机物生活(异养)生殖 分裂生殖芽孢 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有益 制作食品,生产转基因药物,生产清洁能源,净化污染,人的肠道内的某些细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害 引起动植物患病鹅颈瓶实验 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性作业(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级部审核签字 党支部审核签字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细 菌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三节 真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真菌细胞与细菌的区别,描述真菌的结构、营养和生殖特点;2.进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3.能够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真菌,辩证看待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观察比较真菌细胞与细菌的区别,描述真菌的结构、营养和生殖特点;探究实践:进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态度责任:能够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真菌,辩证看待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思想,爱护生物,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情感观。 讲述冬虫夏草的形成,冬虫夏草的形成离不开真菌,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后使幼虫僵化死亡,形成“冬虫”,到了夏天,真菌再从虫体头部生长出棒状的菌体,形成“夏草”。让学生了解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真菌的主要特征;2.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阅读教材113页“想一想,议一议”,提问:长满“毛毛”的豆腐可被制成风味独特的腐乳,橘子若保存不当,也会发霉长毛,豆腐和橘子上的“毛毛”事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了走进真菌的世界。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一)多种多样的真菌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3页对应的内容,结合生活常识思考:①你都见过哪些真菌?②真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③从细胞组成上来看,真菌可以分成哪几类?(二)真菌的结构和生殖1.教师讲解:我们常见的这些真菌,虽然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我们以酵母菌和青霉菌为例,来认识真菌的结构特点。播放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演示实验视频。2.请学生阅读教材114 页“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114页方法步骤一观察酵母菌。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如何取材?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哪些现象?3.展示实验结果和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教师讲解酵母菌细胞的结构特征,请学生对比酵母菌和细菌,找出它们的结构差异。4.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114页方法步骤二观察青霉。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观察霉菌需要借助哪些工具?②青霉的菌丝有哪两种?③顶端青绿色的物质是什么?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讲解曲霉)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5第一、二段正文内容,观察图2-36青霉的结构示意图和蘑菇的结构示意图,提出问题:和植物细胞相比,真菌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那么它们是怎么获得营养物质的呢?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最后一段,提问:真菌无处不在,它是如何进行生殖呢?教师补充:个别种类的真菌如单细胞的酵母菌,主要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状况不好时,酵母菌可进行孢子生殖。7.请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真菌:再请学生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阅读教材116页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归纳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真菌细胞内有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真菌通过孢子生殖,酵母菌还可以进行出芽生殖。通过学习能够辩证地看待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见课件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性作业(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级部审核签字 党支部审核签字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四节 病毒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种类和生命活动特点。2.会描述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种类和生命活动特点;2.会描述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同时渗透团结建疆的精神。 通过讲述火蚁在遇到洪水时,一些工蚁彼此用身体搭成一个“筏子”,让蚁后、雄蚁、幼蚁搬到“筏子”上,一旦有缺口,总有工蚁义无反顾的补上去,让学生感受团结精神,同时联系到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上,渗透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新冠病毒似乎一夜之间从我们身边消失了,现在很少有人再讨论新冠,如果提起谈论主题也只有一个:“新冠病毒去哪儿了?为什么突然凭空消失了?”其实新冠病毒哪儿也没去,仍在人群中传播!新冠疫情由什么引起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一)病毒的发现1.展示病毒被发现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8页内容,了解病毒的发现史。注意: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了病毒的存在,他观察到病毒了吗?(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1.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119页的正文第一、二段,了解病毒是如何分类的。2.请学生观察教材119页图2-40,了解几种典型的病毒结构模式图,小组讨论:①这三种病毒共有的结构特征有哪些?②病毒属于生物,它与其他生物相比何差异?3.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作为生物,也要繁衍后代,延续种族,那么病毒是如何繁殖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理解病毒的增殖过程。4.补充讲解:病毒离开活细胞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由此可以看出病毒的生命力很强。(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20页分析·讨论中的三则材料,完成材料后的讨论题:①说说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哪些?②为什么要对感染了病毒的家禽进行消杀?③简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示:应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病毒的发现史,了解了病毒的种类和形态结构。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病毒虽然能够对人造成危害,但它对人类也有有利的一面。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见课件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病毒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性作业(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级部审核签字 党支部审核签字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