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1课 互联网发展靠创新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1课 互联网发展靠创新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信息科学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互联网应用新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了解协议标准化、网状结构对网络发展的重大影响。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徽章设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点 了解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教学难点 知道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法
学习方法 探索,讨论
教学用具 计算机,互联网
主备人 Xinxijishu886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可以了解千里之外某件物品的状态或某个人的活动情况,这个我们靠上网来实现的。那么我们平时说的上网是什么意思?新课导入: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汇总,我们平时说的“上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互联网发展靠创新。
教学过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把若干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遵照某些通信协议,用于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就形成了互联网。本书说到网络时,主要指互联网。互联网:由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跨时空国际计算机网络。目前由骨干网、区域网、用户公用网等三个层次的网络所组成。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一般认为互联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诞生阶段、形成阶段、互联阶段和高速网络阶段(图 1.1),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一次重大的创新突破。诞生阶段也称为“面向终端的联机系统”,是指多个不具备独立信息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与一台计算机相连。按现在的标准看,这种系统不应算作计算机网络,但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前,终端设备已经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手机等终端设备自身都有处理器,能够独立处理信息,因而要理解“不具备独立信息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反而比较困难。这种因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难易度发生逆转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常见。例如,让学生接受关于“多媒体”的概念非常容易,但要他们明白“什么是‘非多媒体’”“原来的计算机为何只能处理‘非多媒体’”,则比较困难。1. 在诞生阶段,计算机的数量很少,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多个终端共享一台计算机;在形成阶段,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 Net)诞生;在互联阶段,实现了协议的标准化,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 互联网协议)走上历史舞台;在高速网络阶段,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教师可通过连线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各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2. TCP/IP 的应用、万维网的诞生、基础协议的升级等都是深刻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大事件在图 1.2 中,IP 指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v4 指第 4 版 IP,IPv6 指第 6 版 IP。学习活动1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关键事件、关键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请查阅相关资料,把图补充完整。 查阅相关资料,在图 1.2 中填上正确的选项。A. 大规模启用 IPv6 B. 万维网诞生 C. IPv4 发布 D. 阿帕网改用 TCP/IP图 1.2 互联网发展大事记图 1.3 所示的三种结构中,哪种更健壮?提示:假设某些节点或线路发生了损坏,考察网络通信是否还能持续。图 1.3 备选的结构网状结构带来的好处:在网状结构中,节点间有多条通信线路,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别的线路继续通信,因而可以有效减小单个节点或单条线路故障对网络整体通信的影响。也就是说,网状结构更健壮。网络的先行者们选择了网状结构构建当时的网络,现在互联网的骨干网也大体沿用网状结构。二、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1987 年,相关科研机构建成我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 年,我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从此,互联网开始在我国迅猛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大事记”感受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大事”可从多种渠道搜索而来,没有标准答案。提示学生做好记录来源、鉴别真伪等基础性工作。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条目。1995 年 1 月,我国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1997 年元旦,人民网上线,这是我国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1998 年 3 月,我国第一笔网上电子交易成功。1998 年前后,互联网企业相继创立。200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2.53 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1 年 5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2013 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网民规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学习活动2搜索、阅读有关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的资料,选取你觉得重要的三个关键点填入图 1.4 中,并谈一谈你选择的理由。三、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正在努力向网络强国迈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以“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了解最新的发展成就。据统计,200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2.53 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3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 10.92 亿人(图 1.5)。教学时,教师可展示更多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材料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分组以网络搜索的方式,从不同方面梳理我国取得的成就,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形成整体认识。考虑到课时,如果采用学生活动的形式,一个小组选取两三个方面即可。网民规模的变化是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网络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关键的时间节点:超过 1 000 万人、超过 1 亿人、成为世界第一等。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 5G,是目前实际使用的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低时延、容量大等特点。在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 3G 突破、4G 并跑”的艰苦奋斗后,我国实现了“5G 领跑”,成为 5G 标准和技术的引领者之一。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时代的中国北斗,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北斗系统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应用,赋能各行各业,融入基础设施,进入大众应用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为卫星导航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等资料,进一步了解北斗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这份材料可以从中国政府网下载。
课堂小结 1.互联网经历了诞生、形成、互联互通、高速网络四个阶段。2.网状结构以冗余提升健壮性,协议的标准化使得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3.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猛,普及率高。4.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分层作业 学生学习手册第9页任务单填写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探寻互联网新世界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靠创新一、查找身边能联网的物品二、探索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三、了解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课后反思
组长审批、
签字 年 月 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