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微生物的分布》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一、教材分析教材位置:本课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起始位置,为后续学习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及与人类的关系奠定基础。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分布。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及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教学目标联系: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欲,但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实验技能有待提升。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为本课学习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提供了基础。学习难点预测:学生对微生物的微小性和不可见性可能感到抽象,难以直观理解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教学目标)生命观念:理解微生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其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和重要作用。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科学探究: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理解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的菌落形态。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微生物分布的复杂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操作中无菌技术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微生物图片、视频、实验步骤演示等)。实验室准备:培养基、无菌棉签、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实验器材。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单,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穿着适合实验的服装,准备实验记录本和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视频,如酸奶制作、土壤肥沃等,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二)观察菌落(15分钟)教师演示:展示预先培养好的菌落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无菌棉签在不同环境(如空气、土壤、自来水、皮肤表面)取样。接种到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讨论分析:小组内讨论观察到的菌落特征,并尝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0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分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例如,可以探究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实施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归纳: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共同总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四)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七、板书设计微生物的分布一、微生物概述概念与分类二、观察菌落- 菌落形态- 实验步骤与观察三、探究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与实施- 分布规律总结|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要性 - 应用实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观察菌落和探究微生物分布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无菌技术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微生物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共29张PPT)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生命观念:理解微生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其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和重要作用。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科学探究: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理解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核心素养这些都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细菌或真菌吗?情境导入我们人类肉眼的能分辨的最小尺寸是0.2毫米,而细菌是远远小于这个尺寸的, 细菌通常以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微米(1微米=1/1000毫米)单位。如何才能一睹细菌的“庐山真面目”?如何才能一睹细菌的“庐山真面目”?1、电子显微镜观察或高倍显微镜2、我们是通过观察_______来研究细菌和真菌;概念:菌落就是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P66)菌落细菌太小了,肉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细菌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怎样才能用肉眼看到手上的细菌或真菌? 一个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真菌属于同一种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由 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 。一个集合体1.什么是菌落?一堆细菌或真菌是菌落吗?一个菌落里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组成,一个培养基可以有多种菌落。随意一堆细菌和真菌种类不一定相同。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较小较大光滑黏稠、粗糙干燥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灰、白色红、褐、绿、黑、黄(颜色单一)2.如何区分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细菌菌落多是灰、白色的,但也有颜色鲜艳的,真菌菌落颜色较多是比较鲜艳的,但也有灰、白色的不同形态的菌落细菌菌落霉菌菌落形态大小颜色观察菌落P67)红曲霉黄曲霉毛霉青霉葡萄球霉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区别:大小 形态 颜色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小大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白、黄等(多为无色,颜色较浅)红,褐,绿,黑,黄等根据形态、大小和颜色判断下图分别属于哪种菌落?图1图2图3图4真菌菌落真菌菌落细菌菌落真菌菌落自主阅读课本P67“科学方法”,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分为哪几步?3.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1)配制培养基:琼脂牛肉汁培养皿配制好的固体培养基冷却胶化3.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2)高温灭菌:目的: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上原有的细菌和真菌高压蒸汽灭菌锅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水、无机盐、有机物等121.3℃15~30min3)冷却、接种:3.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目的:防止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或真菌4)恒温培养: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或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恒温培养箱接种3.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01020304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结果:实验结论:1.准备三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分别标号1、2、3;2.用无菌棉棒轻擦手心,在1号培养皿中轻轻涂抹,盖上盖;洗手后,用无菌棉棒轻擦手心,在2号培养皿中轻轻涂抹,盖上盖;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3.将3个培养皿放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结果。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多探究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一样多吗?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1.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为什么?为什么要有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作用?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将标签纸贴在培养皿的底面。经高温灭菌的物品不再有任何活着的微生物,这就排除了实验以外其他环境的污染。故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等落在培养基上。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设置对照,一为对照组(不打开皿盖),另一套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即为实验组。提示3.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4.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5.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计划好观察的时间、次数。实验中使用的培养皿要在恒温箱中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除了采样地点是变量外,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一致。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讨论提示: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其他微生物杀死,这样就排除实验外的杂菌污染。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细菌和真菌污染培养基。2.提示3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3.汇总全班各组探究结果,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提示: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提示: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4.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为什么?提示:严格的高温灭菌并密封的环境或真空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如对照组的一套培养皿,因为对照组的培养皿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处于密封状态。5.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提示: 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基本条件:01② 适宜的温度① 水分③ 有机物④ 一定的生存空间特定条件:02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4.细菌和真菌分布在哪里?土壤水空气极地热泉无氧环境:(乳酸菌)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分布的多少不同2.在炎热的夏天食物更容易腐败,说明什么?说明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 。3.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而受潮的玻璃、石头、水泥墙不易发霉,说明什么 ?说明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 。1.晒干的种子和潮湿的种子,哪个更容易发霉?;说明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 。水分潮湿的种子适宜的的温度有机物思 考保存食物的方法:低温、干燥、缺氧根据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你会提出什么样的保存食物的合理化建议?低温、干燥、通风微生物的分布观察菌落(有一个菌类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分布: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质等。(有的需要特殊条件)广泛分布于生物圈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恒温培养冷却接种课堂小结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学习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 “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学习重点:1.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2. 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菌和真菌的分布学习难点: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菌预习案一 、预习提纲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二、预习检测:(自学检测)1、菌落就是由一个 或 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看图5-40填空,细菌的菌落比较 ,表面 或 。3.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 。4.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 状、 状或 状,有时还呈现出 、 、 、 、 等不同的颜色。5.从菌落的 、 和 可以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 ,然后是对它和用具进行 ,在它冷却到室温后进行 ,最后是对接入细菌或真菌进行恒温 。7.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有 、 和 ,有的还需要或一定不需要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行课案【合作探究】1.养鸡场的饲养员为什么要穿白大褂,农民伯伯给散养的鸡喂食为什么不穿白大褂?2.为什么培养用细菌时选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 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在培养细菌时,没有想好如何具体工作,为什么不要打开灭菌后的培养皿?3.为什么要准备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4. 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5. 四川的泡菜很有名,味道酸,能增进人的食欲。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请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检测案一、课堂检测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 )A 真菌 B 细菌 C 菌落 D 菌痕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 )A 恒温培养 B 接种 C 消毒 D 制作培养基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 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 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二、课后检测:独立完成练习册本节作业,包括【探究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1 微生物的分布 学案.doc 【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微生物的分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微生物的分布》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