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4-78页信息窗1。[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在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10个一是1个十”,体会“按群计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初步体会数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值,这是学生数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对百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等进行教学。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展思维,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并会正确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知道各个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2.经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3.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数感,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板贴等。[学具] 小棒、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在秋天你们都喜欢干什么?生:喜欢爬山、摘苹果、捡树叶。师:同学们的爱好可真广泛。老师家的小宝宝也和你们一样,他喜欢捡秋天的树叶。看,他用捡到的树叶做了一幅漂亮的剪贴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不同的树叶,还有树干。师:哪位小朋友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生:剪贴画中一共有多少片树叶呢?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那我们就和这幅漂亮的粘贴画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评析】创设“秋天你们都喜欢干什么”的情境,引出树叶粘贴画。通过先观察粘贴画上有什么,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明确研究目标。二、操作活动,探究新知1.解决“粘贴画上有多少片树叶。(1)数一数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片树叶呢?生1:11。生2:14.生3:12.……【评析】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初步渗透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师:那到底一共有多少片树叶?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生:11片。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学生答。师: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数出来的都是11。数就是这样被小朋友们给数出来的。(2)摆一摆。①用小棒表示1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数数的吗?生:不知道。师:古人在数数的时候,会用小棍或石头代替物品。比如他们看到一片树叶就摆一根小棍。咱们也学学古人的方法数一数吧?你们说,老师摆。生:1,2,3……11。师: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生:11根。②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师:我们用11根小棒表示出了11片树叶。想一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摆的是11根小棒呢?学生摆小棒。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不同的摆法,现在请几名同学把他们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学生展示作品。师:谁来说一说这一幅作品?谁看懂了?学生说对作品的认识师:现在老师把这几幅作品给编上号。现在请小朋友们选一选,哪一幅作品能让你们一眼就看出摆的是11根小棒呢?学生说自己的选择师:为什么是这种摆法一眼就看出来呢?这种摆法有什么好处呢?生:一边是10根,再加上另外的一根就是11根。师:是啊,这样10个一变成了1个十。师:既然有这么好的方法,小朋友们,我们做一个约定怎么样?生:好呀。师:以后每遇到10根小棒,我们就把他捆成一捆放在一起。那现在小朋友们数,老师捆。学生数数,师从黑板上拿下10根。师:老师手里这一捆,一定是几根?生:10根。师:那现在谁来说说,我们这个约定是什么?生:每遇到10根小棒,就捆成一捆。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捆成的一捆和剩下的一根举起来,一起说一说是多少根。学生展示操作。③“十”与“一”相结合。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小棒放回原来的位置。刚刚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过程,这是1个一,这是10个一,10个一在一起后变成1个十。教师板书:10个一是1个十。师:同学们,我们身上有没有10个一呢?生:手、脚。师:一个手指是1个一,10根手指是10个一,你能把它变成1个十吗?生:能,两只手合起来。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在我们的身体上也找到了1个十。【评析】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动手操作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突破“10个一是1个十”这个难点时,通过多次小棒操作理解“十”,借助学生作品优化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能一眼就看出11,借助课件操作引导学生说出“10个一就是1个十”。④体验“十”的好处,建立数的表征。师:你们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数是多少吗?生:17。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师:这边的还没数,你怎么知道它是17?生:因为那一捆就是10根。师:噢,因为那一捆就是10根,合起来就是17根。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7,声音要响亮不拖沓。学生读两遍。师:我们一起来看,增加了几根?生:两根。师:现在是多少根?生:19根。师:这么厉害,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师:这个19的十在哪里?生:在一捆里面。师:用你们的小手指一指那里。学生指。师:小手指得真准。的确,它就在这一捆里。师:现在是多少?生:19。师:我还要继续增加小棒,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师:如果再增加一根是多少?生:20。师:为什么是20?生:1个十和1个十合在一起就是2个十。师:老师只看到1个十啊?为什么是2个十?生: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另一个十。师:我们利用新的约定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它就是20。师:如果再增加呢?生:30 ,40……90。师:继续增加呢?生:100。师:几个十?生:10个十。师:的确是这样的,10个十就是一百。【评析】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摆一个十几的数,通过比较和交流,感受“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2个十是20,同时借助课件从10个一是1个十拓展到10个十是1个百。把数数与摆小棒的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在数数、操作、比较和交流中自主认识20、100等数,感悟数的顺序和大小,形成数感。(3)拨一拨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通过数小棒认识了这么多的数。你们知道吗?还有一种学具能帮我们认识数,请看,这种学具就是……生:计数器。师:老师在右边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接着往下拨,只有10个珠子,怎样表示11呢?想想办法。生:在第二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师:刚才我们把10根小棒捆起来,变成了1个十,那我们也可以把这10个珠子合起来,换成这边的1个珠子,也表示1个十。师:这个位置的1个珠子表示1个一,那再怎么拨就是11了?生:在第一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师:这个位置上的1个珠子表示1个一。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出11。师:大家看,都是一个珠子,位置不一样,表示的数也不一样,右边第一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什么?生:1个一。师:这个数位有个名字叫个位。师:右边第二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什么?生:1个十。师:对,这个数位叫十位。师:我们再把小棒和计数器结合起来看一看,1捆小棒对应的位置是什么数位?生:十位。师:1根小棒,对应的是什么位?生:个位。师:计数器上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计数器上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师: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只用2个珠子就表示出了11。现在请你们在计数器上拨出15,并说一说是怎么拨的?师:同学们继续拨,16、17、18、19。师:继续拨的话,是多少?生:20。师:那应该怎么表示呢?满十向前进1。师:快速地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师:这表示几捆小棒?生:2捆。【评析】本环节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师:刚刚我们借助计数器和小棒认识了这么多数。那你们能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师:这是数字10和20的家。师:课前,老师已经偷偷地把其他的数字宝宝放在同学们的桌洞里了,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数字宝宝的小朋友,你们的责任更重哟,你们要当小小监督员,监督这些同学把数字宝宝送回家。师:第一个回家的数字宝宝是15。学生送15回家,并说出理由。师:下一个回家的数字宝宝是18。学生到黑板上贴,并说出理由。师:下一个回家的是15的邻居。学生到黑板上贴。师:在10和14之间还有哪些数字宝宝,赶紧把它送回家。师:小小监督员们,对不对?生:对!师:还有哪些数字宝宝没有回家?学生送其他数字宝宝回家。师:现在数字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一起读一读怎么样?学生从10读到20,再从20读到10。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11~20各数的认识。师:谁能告诉老师14和16谁大?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学生说。【评析】本环节设计了送数字宝宝回家的游戏,进而抽象出数轴,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11~20各数”的顺序、关系以及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这节课的学习高潮,让学生真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四、串联知识,课堂总结。师:谁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收获。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11~20各数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可到生活中找一找,把你们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评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会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渗透了数学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的思想,凸显了数学课程的本质。【总评】“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1~10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数的进一步认识,重点是对数位的理解,即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数值不同。这个内容的学习对学习后面百以内数、万以内数等更大整数的认识,乃至小数的认识都很重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2022年新版课标中强调“理解数位的含义”,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感受数的表示的不同方法,用恰当的方式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数值不同,初步感悟和理解数位的含义,经历操作、交流、质疑、理解的过程,形成初步数感。宋老师设计多样性的富于挑战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操作、表达、讨论等环节,较好地体现了新版课标中有关数的认识的内容要求,突出了促使学生感悟数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数值。一、提升学生兴趣——设计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很需要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上课开始的粘贴画引入,以及在黑板上操作摆一摆、把数字宝宝送回家等活动都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二、重视学习经历——发 展学生不同角度的数感。学生的数感表现在不同方面。在本课中,针对数感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经历感受、理解、体验3个过程,理解计数单位“十”的意义,经历对比“11”中两个“1”表示的意义和11~20各数的异同点,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提升学生理解数意义的能力;经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估数活动,学生初步感受估数有方法有途径,需要合情合理;经历给数在数轴上找家的游戏,学生能用数学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数轴上把握11~20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经历用不同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活动,学生能整理这个数本身的意义,整理这个数在所学的所有数中的位置,整理本节课中所有关于数的知识,将新授知识和已有知识串联在一起,这也是数感的重要表现。综观整堂课,宋老师精心准备,巧妙设计,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化数学语言,寓教于乐,启发引导学生感悟数的产生、数的应用、数的大小以及数位。学生的劲头很足,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