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批 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迁移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下面我们先来比赛一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1= 11+3= 12+5= 10+7= 10+8= 13+6= 10+4= 11+2= 教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今天就让我们去赛场上比赛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的主题图。 (1)教师: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饮料,小欣和小亮正在数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2)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②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③凑十法。(把外面的1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要算一共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2.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的4盒饮料。 教师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提问:盒子里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是10盒?(1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从外边来的)从外边的4盒饮料中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3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多少?(13) (2)学生交流计算9+4的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89页“做一做”第2题。 3.师生互动:教师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凑十法”计算。
【板书设计】
9加几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我们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学会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但少量同学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不能很快地表达出来,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2课时 8、7、6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例2、例3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7、6加几,会用“凑十法”中“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熟练计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8、7、6加几的进位加法中如何巧妙运用“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规律的应用。
批 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播放课件,画面呈现出运动会热闹的场面,看前面8名同学跑得多带劲啊,后面又紧跟5名同学。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跑步?由此导入本课课题,前后桌同学展开讨论。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1页例2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找出待解决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同学们参加跑步比赛,跑在前面的有8名同学。 ②后面又跑来5名同学。 (2)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2.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1)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小组讨论,看一共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总结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①点数法,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人。 ②可以接着数,前面有8人,从8接着数:9、10、11、12、13,共13人。 ③“凑十法”,我们先把后面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和前面的8个小朋友凑成10人。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人,一共是13人, 也可以把前面的8人分成5人和3人,然后把这5人和后面的5人凑成10人,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人,共13人。 (3)用你们想到的方法计算8+5、7+5和6+5的结果。看哪组同学计算得最快。 (4)教师小结,总结计算方法。 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不错,其中“凑十法”又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 3.顺承例2,研学例3。 在总结例2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抛出问题:“凑十法”中的两种情况,哪种更简便,更实用呢?结合8+9讨论。 学生1:拆小数,凑大数简便。我们把8分成7和1,1和后面的9凑成10比较简便。 学生2:对,我也同意上面同学的说法,因为把9拆分成2和7时,2和前面的8凑成10,我们计算起来不如计算1和9凑成10容易,所以,我认为拆小凑大更方便、快捷。 学生3:我发现我交换8和9的位置,然后相加,和是一样的,都是17。 学生经过简单的交流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在运用“凑十法”计算时,有两种情况:“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这两种情况中,“拆小数,凑大数”计算起来更实用,更快捷。 教师:同学们讨论总结得特别好,特别到位,很正确。再看最后这个同学说的方法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这也是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板书设计】
8、7、6加几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我们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掌握了8、7、6加几的算理。尤其对“凑十法”中的“拆大数,凑小数”和“拆小数,凑大数”两种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规律的运用,少量同学在计算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第3课时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会用“凑十法”中“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熟练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
在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中,如何巧妙运用“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凑大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计算。
教学过程 批 注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1.教师:我们把前面的知识复习一遍,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展示9以内的口算题。) 2.学生计算完成,教师指名学生答,并说明采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可以用点数、接着数的方法计算,但是用“凑十法”计算更简便)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把其中几道算式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该怎么计算? 3.继续播放课件展示教材第93页例题:5+8= 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3页例4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给出算式:5+8。 (2)提出问题。 用各种方法计算算式的结果。 2.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1)同桌讨论: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把你所想到的和同桌共同探讨一下。 (2)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算式的思考过程。 教师:同学们真棒!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大家再讨论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呢?为什么? (3)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①凑十法;②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 3.教师小结,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不错,归纳起来有两种比较简便。 (1)“凑十法”。 ①在5+8中,运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计算:5+8中把5分成2和3,2和后面的8凑成10,10+3=13。 ②运用“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计算。 (2)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 在5+8中,我们分别交换加数的位置,从而变成以前学过的9、8、7加几的进位加法,很快计算出结果(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93页“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其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最简便快捷。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怎样运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对5、4、3、2加几的“凑十法”做了进一步强化,对“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了深刻的印象,对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我们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掌握了5、4、3、2加几的算理。尤其对“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凑大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计算过程中很灵活地运用此方法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效率;对于“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方法的运用,少量同学在计算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第4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5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会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过程 批 注
一、情境导入 解决与灯笼有关的问题。 教师:看,门口的大红灯笼多漂亮!算一算,一共挂了几个红灯笼? 二、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情境图):看操场上还有啦啦队的表演,他们在为运动员加油呢!看!他们还在变队形呢,表演多精彩呀! 学生看课件演示,表演的同学一会儿按前后两排分开,一会儿按男生、女生分开。 教师: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知道了什么和问题是什么连起来说一说。 让学生整理,并在书上填一填:男生有5人,女生有□人。前排有□人,后排有□人。教师:你能把图中的数学信息用学具摆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 教师:看到圆片图,你想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想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课件演示如下: 教师: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教师:怎样用算式表达出你的想法?学生答后教师板书“5+10=15(人)”。教师: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板书如下: 教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吗?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圆片把你的想法摆出来吗? 指名展示并说一说。教师课件演示下图。 教师:还可以按照前、后排把前排的7人与后排的8人这两部分合起来,也用加法。教师板书算式“7+8=15(人)”。 教师:说一说算式8中各数字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板书如下: 教师: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5人呢? 教师板书“一共有15人”。 教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教师: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幅图,提取了不同的数学信息,但都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第98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教学反思】
我通过情境导入回顾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要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帮助学生顺利进行迁移。教学过程中,通过摆学具把图中的人物抽象成图形,帮助思考。条件中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5课时 原来有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内容。
【教学目标】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已知拿走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求原来的”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求总数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批 注
一、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板书课题:原来有多少) 请学生根据情境图说一说: 我们领走了6个篮球,还剩5个,原来有多少个篮球? (1)提问:我们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呢? 出示:领篮球,领走了□个,还剩□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 (2)分析:怎样解答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画图表示:○○○○○ ……还剩5个,○○○○○○……领走6个 一共有多少个呢?(5和6合起来是多少?) (3)列算式:6+5=□(个) 怎样计算6+5?(5分成4和1,6和4凑成10,10加1等于11。) (4)口述答案:原来有□个篮球。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借走了4个足球,还剩8个。原来有多少个足球? 4+8=12(个)或8+4=12(个) 口述答案:原来有□个足球。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第2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会了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同样的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解答。)
【板书设计】
原来有多少
领走6个 还剩下5个 原来有多少个篮球?
6+5=11(个)或5+6=11(个)
【教学反思】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反思,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再创造。本课教学时,我在操作演示的基础上,呈现主题图,让学生试着用三句话来说说图意,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进行板书,在学生列式解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批 注 教学过程
一、整理“进位加法表” 1.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 2.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 教师:你能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 3.交流分类情况。引导学生分类:可以把第一个加数相同的分成一类;也可以把得数相同的分成一类。 4.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1)竖着看。 教师:分别读出每列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列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2)横着看。 让学生默读每行的算式及结果。 提问:想一想,各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3)启发提问。 提问:从加法表中,你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评议。 5.小结。 教师:在这张表中,我们只需记住哪些算式就能很快算出所有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用红笔勾出来,使学生知道只需记熟这20道算式,就能计算出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巩固应用 1.让学生把和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算式接龙。 教师说一道算式,学生接着说与教师得数相等的算式。 如:教师说“5+8=13”,学生说“8+5=13”“6+7=13”或“4+9=13”等。 三、拓展训练 教材第101~102页“练一练”第4~8题。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因此,我组织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归纳。通过引导学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计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