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二节 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牛蛙实物,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看蜥蜴、乌龟等动物的图片和视频,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展示】 展示青蛙和乌龟的照片。 【提问】 这两类动物有什么不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新知 一、两栖动物 环节一 【展示】 展示蝌蚪照片。 【提问】 青蛙是蝌蚪发育来的,蝌蚪的外形像鱼,那蝌蚪是鱼吗?为什么? 【展示】 展示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图片。 【总结】 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强调其不是鱼。 环节二 【任务1】 观察牛蛙的形态特征,小组进行讨论。 1.牛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2.牛蛙的体表布满黏液,这对它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3.牛蛙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头部有哪些器官?作用是什么? 4.比较牛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讲述】 牛蛙靠什么呼吸? 牛蛙有一对囊状的肺,这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有褶皱,能增加气体交换的表面积;肺是粉色的,说明肺周围有血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不过,青蛙肺的结构还十分简单,内壁仅有少数褶皱,呼吸表面积不大,说明肺的功能还不完善,还要依靠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总结】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展示】 展示常见两栖动物图片。 【总结】 小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讨论】 牛蛙能否完全适应陆地生活?为什么?引出对爬行动物的学习。 二、爬行动物 【过渡】 蜥蜴和蝾螈外部形态相似,这两种生物哪种更适应陆地环境呢? 我们以蜥蜴为例来学习。 【任务2】 两名同学一组,对比蝾螈和蜥蜴的图片,看看与蝾螈相比,蜥蜴的外形都有哪些不同? 1.头部后面有颈:它的头部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觅食和发现敌害。 2.四肢:四肢短小,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3.皮肤: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任务3】 展示蜥蜴肺的结构示意图和青蛙肺的结构示意图。 两名同学一组,分析蜥蜴与青蛙肺结构的不同点以及功能的不同。 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只靠肺部呼吸就能满足其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任务4】 展示蜥蜴和青蛙生殖过程的图片。 两名同学一组,分析蜥蜴与青蛙生殖方式的不同点。 雌蛙和雄蛙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蜥蜴将卵产在陆地上,卵大,卵内养料多且含有一定水分,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总结】 蜥蜴比青蛙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如龟、鳖、蛇、鳄等。 【总结】 小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生活环境皮肤和 覆盖物呼吸生殖和 发育四、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青蛙是很多农田害虫的天敌;避役能捕食昆虫,其中包括危害林木的昆虫;蛇胆、鳖甲可以入药,蟾蜍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药蟾酥;牛蛙、养殖的鳖等可食用。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滥捕滥杀。 引导学生关注之前所学知识,同时突出两栖动物的部分特征,为以后学习生物进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牛蛙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并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课堂巩固 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