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2.3 等式与方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2.3 等式与方程 教案

资源简介

北京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等式和方程
2.3 等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等式与方程》是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的重要内容。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而等式是方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奠定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引出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引入方程的定义,强调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们会回顾等式的定义,即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句子。接着,我们将介绍方程的概念,它是包含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在本节中,我们将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一元一次方程时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此外,本节课还将涉及如何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以及如何将方程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掌握方程的定义,能准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方程。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方程的定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准确理解方程的定义,能判断方程的条件。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五、学前准备
等式与方程学前准备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我们需要回顾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等式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句子,它由等号“=”连接两边的表达式。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
对称性:如果a = b,那么b = a。
传递性:如果a = b且b = c,那么a = c。
加减性质:如果a = b,那么a + c = b + c,a - c = b - c。
乘除性质:如果a = b且c不等于0,那么ac = bc, = 。
掌握这些性质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至关重要。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来改变方程的形式,但必须保证等式两边的平衡,即等式的性质不变。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方程的解是指能够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例如,方程x + 3 = 5的解是x = 2,因为当x取2时,方程两边相等。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还会接触到方程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操作,这些都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讲练结合法:讲解概念后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等式实例,如天平平衡、数学公式等,引出等式的概念。
等式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句子,它由等号“=”连接两个表达式构成。
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可以是数字、变量或它们的组合。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
对称性:如果a = b,则b = a。
传递性:如果a = b且b = c,则a = c。
加法性质:如果a = b,则a + c = b + c,对任何数c都成立。
减法性质:如果a = b,则a - c = b - c,对任何数c都成立。
乘法性质:如果a = b且c不为零,则ac = bc。
除法性质:如果a = b且c不为零,则 = 。
等式的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学生观察等式,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巩固方程的概念
请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3x + 5 = 14
2y - 7
4z - 3 = 2z + 9
5(a + 2) = 35
6 = 2m + 4
7 - 3b ≠ 10
=
x2 - 4 = 0
答案及理由:
是方程。因为它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不是方程。因为它是一个表达式,没有等号,所以不构成等式。
是方程。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是方程。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是方程。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不是方程。虽然它有未知数,但表示的是不等关系,不是等式。
不是方程。它是一个等式,但没有未知数。
不是方程。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其形式为一个二次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 “一个数的 3 倍比这个数大 10,求这个数。”
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10,可以列出方程:
3x = x + 10
接下来,解这个方程找出x的值。
课堂小结
总结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基本性质。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八、板书设计
2.3 等式与方程
一)、等式
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方程
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判断方法:一看是否为等式,二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步骤
设未知数。
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九、教学反思
优点:
本课内容结构清晰,从等式的概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实例演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增强理解。
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改进措施:
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或课堂提问,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引入更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等式和方程的理解。
对于等式和方程的性质,可以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图形或动画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式变换和方程求解的过程。
十、课后练习
1.解下列方程,并检验解是否正确。
a. 2x + 3 = 7
b. 5 - 3y = 2y + 1
2.小明有5张10元纸币和一些5元纸币,总共是80元。
小明有多少张5元纸币?
请根据问题建立方程并求解。
3.用方程表示下列问题,并求解。
a. 一个数加上12等于它的两倍。
b. 一个数的3倍减去5等于这个数的两倍加上1。
4.选择题:
下列哪个选项是一个方程?
A. 3x + 4 = 10
B. 3x + 4
C. x + 4 > 10
D. x + 4 = 10
5.解释题:
请解释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