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2022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图形的特征需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需要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有密切关系;学生需要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感受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综上所述,知识的学习不是片段式的学习,应该给学生展示来龙去脉,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并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围绕“感受度量单位在测量中的重要性”,“寻找度量角的单位”,“认识测量工具”,“运用测量工具度量角”这个主线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感悟不管是质量度量、长度度量、面积度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数计量单位的数量。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度量活动提供思路:先找度量单位,然后确定度量工具,最后进行度量活动。当然本节课的重点是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个人认为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确定1°角的大小对量角器的使用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量角器本身的度数也是1°角的累加的体现,理解了测量结果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和量角器的原理自然也就理解了量角器怎么使用。所以本节课四个主要步骤,个人认为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
1.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2.理解量角器的原理。
3.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量角器的原理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生谈话谈论“度量”的含义,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角的测量。围绕测量展开活动,感受单位在测量活动中的重要性。
具体活动如下:
1.请你估一估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
引出:因为知道1cm有多长,所以推测出6cm有多长,6厘米和这根铅笔长度差不多,所以认为铅笔长大约6厘米左右。
2.请你估一估我们的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
引出:因为知道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有多大,所以才决定用平方分米做单位,推测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分米。
总结:可见度量单位在测量活动中非常重要,那么角的测量需要什么单位作为度量标准?
设计意图:回顾长度测量,面积测量活动感悟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使知识的发生水到渠成。
二、新知探索
1.认识1°角
任务驱动一:思考度量角的时候选择什么度量单位比较合适?
学习路径:自主学习 班级展示
学习时间:3分钟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以厘米做单位,以面积做单位。
这里要引导学生1厘米是一个小线段,测量长度比较合适;面积单位是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测量面的大小比较合适;那角需要什么单位哪?自然引出也要以一个角作为单位。
追问:30°角合适吗?15°角合适吗
总结:作为测量角的单位,需要足够小,适用于所有角的测量,所以1°角作为合适。
展示1°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心里建立1°角的大小标准。
设计意图:建立单位表象。
2.认识量角器
任务驱动二:
⑴ 请仔细观察你的量角器,找出量角器的特征。
⑵ 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试一试。
学习路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班级展示
学习时间:6分钟
总结:
量角器有外圈和内圈两圈数字。内圈数字表示从右边开始累加;外圈数字表示从左边开始累加。
量角器有0°刻度线
量角器上边有很多的角都是以中心点作为顶点。
设计意图:充分了解量角器的设计原理,链接1°角和单位的本质,使知识连成一条线,具有来龙去脉。
3.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任务驱动三:
⑴用量角器测量课本第40页上边∠1的度数。
⑵用量角器测量课本第40页上方∠2的读数。
学习路径:自主学习 班级展示
学习时间:6分钟
方法总结:
⑴ 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
⑵ 角的另外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巩固练习
再次总结:不管是角的开口方向是哪里,都要紧抓两个重合(中心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 和0°刻度线重合。)
三、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七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主线是:度量单位的确定,度量工具的确定,度量方法的确定。其中度量工具的观察和度量方法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个人认为只有充分的认识了量角器的原理和构造以及角的构成才能为量角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从长度和面积的测量让学生体会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介绍度量标准1°角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量角器是由无数个1°角构成的。接着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圈、外圈数字,0°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角。最后就是动手测量,当然测量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问题可以促进改进,所以在不断改进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不管开口方向如何,都要紧抓两个对齐:中心点与顶点对齐;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
本节课存在问题:没有及时处理误差问题;没有展示1°角累加成别的角的累加过程;语言不够简洁和规范;学生精彩表现没有及时表扬。接下来的教学中会紧扣问题,不断地改进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