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周长》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再探周长》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再探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节周长拓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图形周长的变化与计算,在辨析中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感受周长的本质。
2.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灵活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变化与周长变化的关系,掌握周长变化的本质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图形磁贴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课题,激趣促学。
1.揭示课题:再探周长。
师:你觉得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我感觉要学有关周长的知识。
师:“再探”是什么意思
生:进一步更深入地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
师:感觉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是要再一次深入地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希望在今天的学习中大家能有新的收获。
2.出示一张纸。师:这张纸是什么形状?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长方形,学生用手指一指。
师:如果它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 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30×2+20×2=100(厘米),因为对边相等,所以先算2条长,再算2条宽,最后加起来。
生:也可以先算一组邻边之和,再乘2,(30+20)×2=100(厘米),这样更简便!
师:厉害,算地又对又快!看来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我们来探究点有难度的,如果让这张纸发生点变化,会有怎样的问题呢?
【评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快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整理,同时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向,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精选素材,寻求新发现。
1. 剪一剪,变化中探寻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一:在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猜想一下,剪后长方形的周长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会变短,因为剪掉了一些边。
生:不一定,我感觉可能会增加。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不变。
师:结果如何,我们可以动手做一做,来一探究竟。
活动要求:
画:想好在哪里剪掉后在图上画出来。
描:用红笔描出剪后剩下图形的一周。
算:算出剩下图形的周长。
展示、汇报交流:
(1)怎样剪?
师:要想知道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需要先弄清楚是“怎样剪的?”每组的做法各不相同,你是在哪里剪掉的?
生:右上角。
师:只能在这个角上剪吗?除了在角上剪,还可以在哪里剪?(生上前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
梳理:大家的剪法都不相同,像这样在角上剪掉的,我们可以说成是“角上剪”;像这样在边上剪掉的,我们可以说成是“边上剪”;
像这样在图形的内部减掉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内部剪”(边说边贴图,如右图)。
师:只是剪掉一个正方形,大家竟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这些不同的剪法你都想到了吗?
生:有的想到了,有的没有。
师:看来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全面深入地思考,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2)怎样算?
师:剪法不同,剩下的图形也不同,像这样缺了一角或凹进去的图形都叫做不规则的图形。(板书:不规则)这些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角上剪。
生1:我们是在右上角处剪掉的,剪掉后图形发生了变化,所以30-5=25(厘米),20-5=15(厘米),30+20+25+15+5+5=100(厘米)
师:他们把是每条边加起来算出了剩下图形的周长,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我们比他的方法简单,让2条边平移后还是原来的长方形,所以周长是(30+20)×2=100(厘米)。
师追问:为什么要平移边?
生:因为剪掉后的图形是不规则的图形,把所有的边都加起来算太麻烦,还容易出错,想办法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后就好算了。
师:有数学的眼光,很会想办法!让图形变一变,复杂变简单,平移边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长方形,让周长的计算更简单!
师:两种方法都能解决,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第二种,平移边的方法更好算。
师:看来,平移是个好方法,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了。
边上剪。
师:这种情况要怎样算?
生:我们是沿长边上减掉的,下面的这条边平移上去后还是原来的长方形,但是增加了2条边,所以周长是100+5×2=110(厘米)。
师:你同意吗?有疑问吗?
生:下面的边平移上去后,左右的2条边就封在里面了,这2条边还要算吗?
师:好问题!你们觉得加不加这2条边?
生:要算的,我们只是想象着把下面的这条边平移上去,实际上是没有这条边的,若不加上左右的2条边,剩下图形的周长就少了一部分,不是图形的一周了。
师:分析得很准确,像个小老师,所以这里也是用平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的。但要注意的是:平移后要加上增加的边。
完善板书:不规划 规则
内部剪。
师:他们是这样剪的,哪里是剩下图形的周长?
生:外面的一周边线。
生:不对,里面的一周边线也是。
生追问:为什么里面的一周也要算?
生:剩下的图形有内外两部分边线,都是图形的周长,不算里边的一周,就不是剩下的图形了。
师:说得对,里外都要算,这是2个封闭图形的组合图形,所以周长是2个图形的周长之和。100+5×4=120cm
小结:通过计算不规则图形和组合图形的周长,我们发现,剪后剩下的图形不同,周长也不同。那么,周长是怎样变化的?
(3)周长怎样变?
师:在角上剪后,周长会怎样?
生:周长不变,因为减少2条边的同时又增加了2条同样长的边
师:如果在2个角上分别剪掉一个正方形,周长会怎样?为什么?
生:周长不变,因为把边平移后还是原来的长方形。
师:若剪掉3个角呢?4个呢?
生:只要是在角上剪掉,不管是剪掉几个角,把边平移后,都能补成原来的长方形,所以周长都不变。
师:真好,你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
②边上剪、内部剪。
师:这种剪法,周长怎样变的?
生:在边上剪,周长会变长,因为减少了1条边,却增加了3条边;在内部剪时,因为增加了4条边,所以周长也会变长。
师:只是剪掉一个正方形,周长竟有这么多变化!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剪掉一个正方形后,剩下图形的周长可能不变,也可能变长。
师:同学们既会思考又会总结!看来在角上剪掉时,周长都不变;在边上或在内部剪掉时,周长会变长。
【评析】问题设计极富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由一个问题引出相关联的一类问题,学生在多个相关问题的链接和迁移中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认识,找到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准确把握周长概念的本质,形成几何直观。教师引领学生“做”中思、“玩”中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更真切、体验更深刻。
2.辨一辨,比较中理解周长变化的本质。
师:只是剪掉一个正方形,就让大家有了这么多的思考和收获,若再剪掉一个图形,你想剪掉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出示问题二:在长方形上减掉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
师:接下来,你想探究那些问题?
生提出:可以怎样剪?有几种不同的剪法?剪后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剪后剩下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变化?……(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会思考,提出了很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真棒!你觉得可以怎样剪?有几种不同的剪法呢?
生1:可以在角上剪,有横着、竖着两种。
生2:还可以在边上剪,也有横着、竖着两种不同的剪法。
生3:也可以在图形的内部剪。
师:大家想到了6种不同的剪法(如上图), 真好,大家会全面深入地思考了!剪掉长方形的方法比剪掉正方形的更复杂!不计算,你有办法看出周长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可以用平移边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
师:活学活用啊,厉害!那么,剪后剩下图形的周长会怎样变化?
生:可能会变长,也可能会不变。
师:是吗?我们来看一下吧!演示平移边的各种情况。
师追问:怎样剪周长不变,怎样剪周长变长?
生:在角上剪周长不变,在边上或内部剪周长都会变长。
师:为什么有的周长不变,有的会变长?
生:平移后,有的还是原来的长方形,有的是比长方形增加了一些边,所以周长有的不变,有的变长。
生:在角上剪时,减少的边和增加的边同样多,所以周长不变;在边上剪时,增加的边比减少的边多,所以周长变长。
师追问:横着、竖着增加的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横着增加了2条5厘米的边,竖着增加了2条10厘米的边。
生:在内部剪时,没有减少,只是增加,所以周长也会变长。
师:分析很透彻!其实,平移只是简化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但周长变化的本质是边的增加和减少。
师:边的减少和增加都是在描述图形的变化,图形的变化决定了周长的变化。要想更好地解决周长的问题,应该要关注谁?
生:要关注图形。
师:对,图形是我们的好朋友,看图分析找答案是解决有关周长问题的好方法!
【评析】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借助“核心问题二”的探究活动,挖掘周长变化的本质,感悟图形的变化决定了周长的变化,从而建构关联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完善,发展学生的思辨的能力,为今后探究其他图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建联系
师:不管剪掉的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周长要么是不变,要么是变长,没有出现变短的情况,此时,你心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怎样剪,周长会变短呢?
生:剪掉什么样的图形,周长会变短呢?
师: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要使剪后图形的周长变短,可以从哪里入手来思考?
生:可从边的增加和减少情况来思考。
师:若要剪后周长变短,增加的边要比减少的边怎样?
生:增加的边要比减少的边少。
师:利用周长变化的本质来解决,特别棒!但是,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来不及解决了,课下你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接着研究,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有更多新的收获 !
【评析】呼应学生起初的思考“周长可能会变长、不变、变短”,直面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周长变短的新问题,利用学习迁移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的欲望,前呼后应,将学习延伸。
三、回顾总结,领悟提升。
师:今天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拓展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学生谈收获和感受(略)。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很开心,让你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孩子们,在剪一剪中,我们发现要多角度、全面深入地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这就是“勤思”;在剪掉长方形的探究中,看到了你们对知识的追根究底,不仅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新问题,这就是“善问”。正是因为这样,你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更乐于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都能像今天这样:勤思、善问、乐学,眼界更宽,收获更多!
【评析】课堂总结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梳理,还要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悟,以实现数学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数学学习经验的提升。知情意行尽在其中,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全面领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能力支撑和情感滋养。
【总评】
周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形状的变化是引起周长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关注形状的变化,来进一步认识周长变化的本质及平面图形的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组织学生对周长进行多方向、延伸性地探索活动,以练促思,让学生的思维进阶。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让学习发生。
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一个好的问题是开放的,并且能够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进阶的。教师精心整合设计了开放性的大问题:“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此问题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怎样剪?怎样算?周长怎样变化?把题目从封闭到发散,从一道题到一类题,把知识和练习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环环相扣的知识结构。让原来课堂的“练习中心”变为“思维中心”,以练促思,思中求解,找到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进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追问—让学习深刻。
问题是课堂教学推进的有效引擎,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问题的挖掘更需要艺术。好的问题应前呼后应,层层推进,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让学习深刻。问题二:“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上减掉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怎样剪?剩下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变化?”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练习,又是知识的延伸,借助收获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继续探究剪掉1个长方形的剪法和周长的变化。通过互动质疑,分析比较,直观动态演示,让学生感悟到周长变化的本质是边的增加与减少。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收获图形的变化决定周长的变化,分析图形的变化是解决有关周长问题的好方法。借助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核心素养得到更好地发展。
3.再问—让学习延伸。
“课虽尽,意无穷”。一节好的课堂应当是一个能供学生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句号”。剪掉正方形或长方形时,周长要么是不变,要么是变长,没有出现变短的情况,此时,学生心中肯定会有疑惑:“怎样剪,周长会变短呢?”或 “剪掉什么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会变短呢?”、“剪掉其它的图形,周长会怎样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丰富大脑中剪掉图形的表象。从规则到不规则,从直线到曲线,从直观到抽象,环环相扣,学生对周长变化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课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走出课堂,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继续探究,体现了学无止境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