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课时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意义,学习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2.通过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折纸问题”的视频,以及展示考古学家利用遗址中遗存物碳14的残留量来测定遗址年代的实例,引入本节课指数函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共探,抽象定义
实例1:观察生物体内某种细胞进行分裂的示意图:
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细胞分裂示意图,完成两个空格的填写;
问题2:若细胞总数记为 ,细胞分裂次数记为 ,请写出细胞总数与分裂次数间的关系式。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指明:实例1中自变量 只能取到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实例2:《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完.设木棍的长度为1:
问题3:将木棍的剩余长度设为 ,截取次数设为 ,试写出 与 之间的关系式。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指明:实例2中自变量 只能取到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上述实际问题中涉及到的函数解析式,从解析式的形式(系数)、指数位置、底数位置三方面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共同特征,小组代表分享,教师板书:
(1)指数式只有一项,并且指数式的系数为1;
(2)自变量是 , 位于指数位置上,且指数位置上只有 这一项;
(3)底数的范围必须是
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两个解析式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思考:规定底数 >0,且 ≠1的理由。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在时没有研究意义。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指数函数中底数范围的理解记忆。
(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题型一:指数函数的概念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②;③;
④;⑤;⑥
变1.若函数是指数函数,则 = 。
师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解决例1,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学生自主完成变1,学生代表进行演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概念。
题型二: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及应用
例2.已知指数函数 ( )=( >0,且 ≠1),且 (3)= ,求 (0), (1), ( 3)的值。
变2.已知指数函数 ( )= ( >0且 ≠1)的图象过点(2,4),求 (0), (3), ( 4) 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求解例2,学生自主完成变2,学生代表进行演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指数函数的解析式。
考古探索: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比例衰减(称为衰减率),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衰减率、半衰期,利用已学的指数函数的概念得出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指数函数的概念;
2.指数函数需要注意的要点。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和研究过程。
五、布置作业:
《学习指导》4.2.1中典例1、典例2。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