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名称 2.1.1.2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从细胞到生物体”后,再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从细胞到个体,从微观到宏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难点:加强结构与功能观,树立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课前可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周边环境的绿色植物。学生知道周边的水绵和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苔藓和蕨类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能说明蕨类比苔藓高等,树立进化观。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和差异。态度责任:举例说明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爱护苔藓和蕨类植物。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概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 举例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探究能力 观察、讨论和认识苔藓和蕨类植物。科学态度 1、加强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意识。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藻类植物的基础上,再认识苔藓和蕨类植物。本节内容涉及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利用环境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结合实物、图片认识孢子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用解决生活中“养鱼”、建发电厂、环境保护等问题,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通过表格比较三类植物的异同点,从生存环境、结构特点等进化角度去理解本节课。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春夏时节,如果有机会走进温暖多雨地区的森林,你会看到一些树干好似披上了一层绿衣,有时脚下似乎还有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踩上去非常松软,它们的主要组成都是苔藓植物。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哪种植物?展示苔藓植物举例:“泥炭藓”和“葫芦藓”的图片。 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进入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回答。学生观看苔藓植物举例。 通过图文资料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们走进森林,认识苔藓植物。通过诗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苔藓植物。实践探究 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一、苔藓植物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5,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生物名片:名称:苔藓形态: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居住地: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展示“苔藓植物”的举例图片:树干上的苔藓、地钱、尖叶葡灯藓。1.生活环境展示“海带(藻类)和葫芦藓(苔藓)”的图片对比,思考:与藻类植物相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与藻类植物相比,苔藓植物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2.形态结构展示“葫芦藓”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并组织学生完成“苔藓植物特征总结”的填空。3.生殖方式展示葫芦藓的“孢蒴”结构图片:苔藓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后代。苔藓植物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它们的繁殖过程仍离不开水环境。古话今议:“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苔花”是指什么结构?二、蕨类植物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经常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公园里和花卉市场上。它们的叶常呈羽毛状,有的叶背面会形成许多褐色的隆起;它们的茎大多生长在地下。这些植物就是蕨类植物。阅读教材P66~67,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蕨类植物有什么特点?展示蕨类植物举例图片:铁线蕨、肾蕨、贯众。1.生活环境展示图片,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2.形态结构展示“肾蕨”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并组织学生完成“蕨类植物特征总结”的填空。3.生殖方式图片展示贯众叶片背面着生的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放大展示“孢子囊群”:一个孢子就是一个生殖细胞。成熟孢子从叶表面散发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萌发生长成新的植物体。观察·思考: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观察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测量并记录植株的高度。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茎”“叶”和假根的形态结构。用放大镜观察蕨类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仔细观察叶背面的隆起。讨论:①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各有什么特点?两类植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用表格总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植株大小形态特征生殖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P65,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阅读苔藓植物的“生物名片”,了解苔藓的基本信息。学生观看“海带(藻类)和葫芦藓(苔藓)”的图片对比,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葫芦藓”的结构示意图,了解其结构组成。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学生观看“孢蒴”结构图,了解苔藓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后代。学生阅读“古话今议”,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进入“蕨类植物”的情境。学生阅读教材P66~67,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观看蕨类植物举例:铁线蕨、肾蕨、贯众。学生观看图片,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观看“肾蕨”的结构示意图,了解其结构组成。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学生观看贯众叶片背面着生的孢子囊群。学生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孢子的概念和孢子生殖。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思考”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结合观察,思考、讨论问题。学生讨论、总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区别,并完成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并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学习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片对比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藻类的生活环境对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加强记忆。通过展示分析“葫芦藓”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完成“苔藓植物特征总结”的填空,加强对苔藓植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古话今议”,巩固苔藓植物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通过图文资料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们走近蕨类植物。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并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学习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活动,引导学生用生物工具亲身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再通过讨论活动,深化认知,引导学生对比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表格形式加强知识的巩固记忆。苔藓和蕨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①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可从背腹入侵。②重要的燃料资源:苔藓植物遗体堆积后会形成泥炭。2.蕨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①可供食用:蕨的嫩叶和富含淀粉的地下茎可以食用,如蕨菜;②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③可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④可供观赏:如铁线蕨、桫椤等。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实例吗?展示煤炭图片,如:煤是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的。小资料:蕨类植物蜈蚣草具有很强的从土壤中吸收和累积含砷、汞的有毒物质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某些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 学生结合图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生结合图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思考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其他实例。了解煤是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的。学生阅读小资料。 通过实例,举例说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感受人类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举例,并结合煤炭实例和小资料,拓展了解更多蕨类植物的用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作业设计 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低浓度的有毒气体即可威胁这些植物的生存。因此,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请查阅资料,了解苔藓植物监测空气污染的案例。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共31张PPT)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人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1.苔藓和蕨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2.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春夏时节,如果有机会走进温暖多雨地区的森林,你会看到一些树干好似披上了一层绿衣,有时脚下似乎还有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踩上去非常松软,它们的主要组成都是苔藓植物。葫芦藓新知探究泥炭藓一、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新知探究阅读教材P65,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居住地:生物名片名称:形态: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苔藓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新知探究树干上的苔藓地钱尖叶葡灯藓新知探究1.生活环境——苔藓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新知探究海带(藻类)葫芦藓(苔藓)与藻类植物相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形态结构新知探究假根茎叶孢蒴(内含孢子)苔藓植物一般都很 ,通常有类似 和 的分化,无导管,无叶脉,根很简单,称为 根,起固定作用。矮小茎 叶假葫芦藓3.生殖方式新知探究 苔藓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苔藓植物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它们的繁殖过程仍离不开水环境。孢蒴内含孢子“苔花”是指什么结构?葫芦藓假根孢蒴(内含孢子)古话今议“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新知探究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经常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公园里和花卉市场上。它们的叶常呈羽毛状,有的叶背面会形成许多褐色的隆起;它们的茎大多生长在地下。这些植物就是蕨类植物。新知探究阅读教材P66~67,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蕨类植物有什么特点?蕨类植物肾蕨贯众铁线蕨1.生活环境——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新知探究形态特点:_________________ 。结构特点:有___、___、_____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___________。叶茎根叶柄孢子囊群2.形态结构比苔藓植物高大根茎叶输导组织新知探究肾蕨3.生殖方式新知探究孢子囊群贯众叶片背面着生的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一个孢子就是一个细胞(生殖细胞)。成熟孢子从叶表面散发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萌发生长成新的植物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孢子囊群观察·思考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观察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测量并记录植株的高度。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茎”“叶”和假根的形态结构。用放大镜观察蕨类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仔细观察叶背面的隆起。新知探究讨论:①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各有什么特点?两类植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新知探究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植株大小形态特征生殖方式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高大得多,结构也复杂得多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不结种子,通过孢子繁殖不结种子,通过孢子繁殖新知探究二、苔藓和蕨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新知探究(一)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①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可从背腹入侵。②重要的燃料资源苔藓植物遗体堆积后会形成泥炭。(二)蕨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食用:蕨的嫩叶和富含淀粉的地下茎可以食用,如蕨菜;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3.可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4.可供观赏:如铁线蕨、桫椤等。新知探究满江红小资料蕨类植物蜈蚣草具有很强的从土壤中吸收和累积含砷、汞的有毒物质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某些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你还能举出其他实例吗?煤是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的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分类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作用 典型代表苔藓植物 阴湿的陆地 有茎、叶和假根,无输导组织 孢子生殖 空气污染指示植物、保持水土,形成泥炭 葫芦藓、墙藓蕨类植物 阴湿的陆地 植株较高大,多细胞,有茎、叶、根,有输导组织 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形成煤 肾蕨、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练习与应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出现的苔相比较于藻类要高等,出现了类似于根的结构,称为假根,其作用是( )A.吸收水和无机盐B.吸收有机物C.提供观赏价值D.单纯只是固定作用D2.蕨菜是一种蕨类植物,口感润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B.体内有输导组织C.属于种子植物D.有根、茎、叶的分化练习与应用C练习与应用3.观察如图,阴影部分表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不包括( )A.由细胞构成B.都有叶绿体C.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能用种子繁殖后代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初中生物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一、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二大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对应现行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二大概念:概念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结合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类群,通过图片、视型或实物展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观察探究,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繁殖特点,并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结合某种生物的具体实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实验和探究,以及分类、调查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点明本节的关键学习目标;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寻求答案、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5、部分章节设置有“科学方法”,总结科学研究方法。 6、课后有“练习与应用”,节后习题,“概念检测”帮助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应用”有一定挑战性,对理解知识、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很有帮助。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包括“植物的类群”、“动物的类群”、“微生物”、“生物分类的方法”四章,集中介绍了生物的类群。 (1)主题和单元为框架下重视大概念教学 教材编写框架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的组织则体现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材用一个单元来落实课程标准的1~2个大概念;每个单元分若干章,每章基本对应大概念下的重要概念;每章分若干节,每节对应基本概念。单元页通过”一起去揭秘”,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问题提示重要概念。 (2)充实的德育内容中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教材充分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皆共生等内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树立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远大志向。例如,介绍我国空间站中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空间站吃饺子;增加有关生态安全的内容等等。再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反映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实例,创造性地设计了"古话今议”栏目,坚定文化自信。 (3)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从内容看,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等;从栏目看,包括“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思维训练”“课外实践”“综合实践项目”等;从活动设计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4)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材创设了大量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慨念、发展素养。例如,在单元起始设计对开页,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将学生带入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中。单元引言紧扣图片进行描述,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情境中发现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三章 微生物”的基础上,依据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点,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学习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学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章 微生物”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重在理解各个类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能够依据形态结构特点对多种多样的生物进行分类,以便于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简单的分类检索表,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标本,动植物生活的影像资料,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资料,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赤潮、水华现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资料,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相关数据资料,凤眼蓝(水葫芦)、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事件。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尝试对给定的一组生物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类群的动植物,认识其主要特征;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2)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破坏的实例,讨论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危害。 (3)项目式学习活动: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撰写调研报告。二、单元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第二个单元,同学们将知道植物是否都有根、茎、叶,动物为什么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否都对人类有害等,需要使用大量图片或视频形式的资料直观展示,降低学生理解成本。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着生位置。 观察几种代表性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制作酸奶、泡菜、馒头、面包、米酒等发酵食品,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收获劳动的快乐。 调查本地区的某种生物资源。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对于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易混淆。 突破方法: 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比较: (1)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有的还有鞭毛、荚膜等结构; (2)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学生记不住双子叶和单子叶种子的营养物质的储存位置。 突破方法: 种子内营养物质的储存: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本单元主要讲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类群,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有些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有些比较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以某种生物为例来分析其基本特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植物类群、动物类群、微生物类群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再从生物的分类对所认识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分类,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三、单元学习目标生命观念 获得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探究实践 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的实践活动,能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锻炼探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观察和思考、分析探究、讨论总结等思维方法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类群的特征,掌握分类和调查的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态度责任 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单元学习评价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很好 一般 不好知识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脊椎动物 一 鱼 多种多样的鱼鱼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哺乳动物微生物的分布 观察菌落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 多种多样的真菌真菌的结构和生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病毒 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从种到界 分类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考核方式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P68 一、概念检测(1)题 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68 二、拓展应用2.题 种子的结构——P75一、概念检测2.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75一、概念检测1.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P82一、概念检测2.题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82二、拓展应用2.题 鱼的主要特征——下列各项中,属于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 C ) 卵生 ②身体呈梭形③用鳍协调游泳④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两栖动物——P93一、概念检测1.题 爬行动物——下列关于蜥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是恒温动物B.是爬行动物 C.是无脊椎动物D.体表无鳞片覆盖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P100二、拓展应用1.题 哺乳动物——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蝙蝠会飞,但在分类上却属于哺乳动物。以下关于蝙蝠的说法,措误的是(C) A.体温恒定 B.具有分化的牙齿 C.体表被覆羽毛 D.胎生哺乳 观察菌落——P106二、拓展应用2.题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下列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是(D) A.含有牛肉汁和琼脂的培养基上 B.空气中 C.温暖、装有少量肉汁的密封瓶中 D.经过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例如恒温干燥箱中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P111一、概念检测2.题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P111二、拓展应用1.题 多种多样的真菌——蘑菇是我们常见的食品。下列关于蘑菇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 B.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C.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D.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真菌的结构和生殖——P117一、概念检测2.题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P117二、拓展应用2.题 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P122一、概念检测1.题 病毒的增殖——P122一、概念检测2.题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活动与病毒的利用无关的是(A) A.为豆科植物固氨 B.制备疫苗 C.防治有害生物 D.用于基因工程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小磊参加制作果酒的实践活动,制作好的果酒几天后就变酸了,请帮小磊推测果酒变酸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B) A.酵母菌 B.醋酸菌 C.青霉 D.真菌 植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1)题 动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2)题 分类等级——下列关于分类单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种类越多 B.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C.分类单位越小,生物共同特征越多 D.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相同的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136一、概念检测2.题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五、单元教学实施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植物都有根、茎、叶吗? 。哪些植物是结种子的?它们都能开花、结果吗?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体温恒定的? 。动植物类群那么多,都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吗? 。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是对人类有害的吗? 。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藻类、苔藓、蕨类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它在繁殖方面有什么优势? 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通过观察·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类群,分析归纳各类植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并知道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类群,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掌握各植物类群的特点,学会分辨,并能够从进化角度对各植物类群进行排序。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脊柱,并了解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让学生锻炼观察鱼探究能力,通过认识各类动物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真菌和病毒是怎样繁殖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思考活动,知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各自的繁殖特点及各自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几种类群,能够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辨认,并掌握它们的繁殖特点,辩证地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通过分析和调查,引导学生学会生物学中的科学方法——分类、调查。引导学生根据各类生物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类,并理解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等级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各个类群的生物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园等生物公共资源,组织学生调查或辨别生物类群,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2、通过列表对比等多种方式,对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和微生物类群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微生物类群。 3、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关注当地环境保护举措,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4、收集和交流当地的经济作物或动物资料文件。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微生物图片或影像资料,各类群特点的相关视频等。 实验室资源: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的实验、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检索表。 生活资源:校园植物、动物园、生态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实物等。 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墙报。单元教学 结构图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 2 新授课第二节 种子植物 2 新授课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1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一 鱼 1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2 新授课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1 新授课第二节 细菌 1 新授课第三节 真菌 1 新授课第四节 病毒 2 新授课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1 新授课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2 新授课第二节 从种到界 2 新授课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藻类、苔藓和蕨类 交流讨论:“贝藻套养”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模式。海水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贝类则以藻类为食,构建柔软的身体和坚硬的贝壳(含有碳酸钙)。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海水养殖模式有什么优点。种子植物 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讨论既然种子繁殖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那些不结种子的植物还没有灭绝呢。无脊椎动物 交流讨论:根据动物的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请查阅资料了解脊柱的作用。脊椎动物 一 鱼 交流讨论: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有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交流讨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对青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但为什么现在有的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交流讨论: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信息调查:研究指出,近一百年来全球动物种类数量锐减。我国已采取多种措施对濒危动物加以保护。请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动物。微生物的分布 交流讨论:为什么真空包装的食品耐储存?日常生活中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哪些?说说其中的生物学道理。细菌 交流讨论: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的记载,我国民间的习惯是阴历四月立夏后制作醯(意为“醋”)。查阅资料,为什么古代民间一般在阴历四月之后才制醋?真菌 调查:我国一些地方盛产野生菌,人们在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偶有中毒现象发生。请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毒的野生菌具有哪些形态特征。病毒 模型制作:结合第一单元制作细胞模型的方法,选择方便、易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病毒模型。想一想:你制作的模型应由那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病毒的什么结构?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任选一种课堂上没有做的发酵食品,回家与爸妈一起制作,并与同学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交流讨论: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请你试着分析科学家这么做的原因。从种到界 调查活动:请查阅资料,了解东亚伏翼(一种在我国常见的蝙蝠)所属的目、科、属的名称,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 / 2/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1.下列植物不属于苔藓植物的是 ( )A.葫芦藓 B.墙藓 C.紫菜 D.地钱2.夏季小萌走进苍岩山,观察到有的树干上长了很多苔藓,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树干背阴 B.空气质量好 C.树干湿润 D.树能为苔藓提供有机物3.以下关于苔藓植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真正的根 B.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C.没有茎、叶 D.缺少输导组织4.实验员王老师去泰山脚下进行植物考察时采回来好几种蕨类植物,他想把这些蕨类植物养在花盆中作为实验材料。在栽培管理上你对他的建议是( )A.放在背阴处,适当浇水 B.放在阳台上,少浇水C.放在背阴处,少浇水 D.放在阳台上,常浇水5.夏天,贯众叶片背面长出的褐色“小斑点”实质是 ( )A.种子 B.果实 C.霉菌 D.孢子囊6. 桫椤是木本蕨类植物。下列关于桫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孢子繁殖 B.无输导组织C.无根、茎和叶 D.生活在水中7. 井栏边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为钙质土指示植物,根茎短而直立,叶密而簇生,以孢子和分株的方式繁殖。井栏边草最可能属于 ( )A.藻类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单细胞生物8.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 ( )A.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B.体内无输导组织C.不能开花、结果 D.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9.古诗词中描述了很多植物,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其中的“苔”和“卷柏”分别指的是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和藻类C.蕨类植物和藻类 D.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苔藓植物大量繁殖形成的自然景观。下列有关“观察葫芦藓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葫芦藓的“叶”不大,其内有叶脉,叶片较厚B.葫芦藓的孢蒴里含有生殖细胞——孢子C.葫芦藓的植株矮小,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其花的结构D.葫芦藓只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没有生殖器官11.利用一个玻璃瓶(如图)、一些小摆件,加上苔藓、蕨类等植物和培养基质,就制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微景观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生长在地下B.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C.瓶内应保持潮湿,以利于其中植物的生存D.苔藓植物的“茎”和“叶”没有输导组织12.根据如图不同的植物,回答问题。(1)水绵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多细胞 ,它体内有螺旋状的叶绿体,因此能进行 。(2)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它生活在陆地上的 环境中,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 ,“叶”中没有 ;具有假根,植株都很矮小。(3)肾蕨属于蕨类植物,与藻类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它的叶片背面有许多黑褐色隆起,里面含有大量的 。参考答案1.C解答:根据题述植物的主要特征可知,葫芦藓、墙藓、地钱都属于苔藓植物,紫菜属于藻类。2.D解答:苔藓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要从外界吸收有机物,D错误。3.C解答:苔藓植物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4.A解答:蕨类植物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因而在花盆内种植蕨类植物时,需要放在背阴处,适当浇水。5.D解答:贯众属于蕨类,叶片背面长出的褐色“小斑点”是孢子囊。6.A解答:桫椤属于蕨类,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7.C解答:根据试题描述可知,井栏边草有根、茎、叶的分化,能用孢子繁殖后代,最可能属于蕨类植物。8.D解答: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9.A解答:“苔”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属于苔藓植物;“卷柏”有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属于蕨类植物。10.B解答:葫芦藓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A错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没有“花”这个器官,C错误;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D错误。11.B解答: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生长在地下,A正确。苔藓植物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B错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所以瓶内应保持潮湿,C正确。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D正确。12.(1) 藻类;光合作用 (2)阴湿;导管;叶脉 (3)孢子解答:(1)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藻类。(2)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具有假根。(3)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主要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肾蕨叶片背面有许多黑褐色隆起,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概述苔藓和蕨类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能说明蕨类比苔藓高等,树立进化观。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和差异。 态度责任: 举例说明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爱护苔藓和蕨类植物。学习重点 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学习难点 加强结构与功能观,树立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课前预习】1. 苔藓:(1)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_________环境中,如阴湿的墙角、溪边等。(2)形态结构:①一般都很矮小,具有类似_________的分化,但“茎”中没有_________,“叶”中没有_________。②根非常简单,称为_________。(3)生殖方式:_________生殖。(4)作用:①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②有助于保持水土。2.蕨类:(1)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2)形态结构:①有_________的分化,且有专门的_________(导管和筛管),这使得蕨类植物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②叶片背面有褐色的孢子囊群。(3)生殖方式:_________生殖。(4)作用:①古代蕨类植物形成_________。②有些蕨类植物可食用(如蕨菜等)、药用(如贯众等)或作为观赏植物(如铁线蕨等)。3.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藻类_________;苔藓植物有类似_________,但没_________;蕨类植物有_________。这些植物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从水生到陆生的逐步进化过程。【课中研学】1. 阅读教材P65,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与藻类相比,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2.阅读教材P66~67,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蕨类植物有什么特点?3.观察思考: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观察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测量并记录植株的高度。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茎”“叶”和假根的形态结构。用放大镜观察蕨类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仔细观察叶背面的隆起。讨论:(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各有什么特点?两类植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4.苔藓和蕨类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课堂总结】分类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作用 典型代表苔藓植物 阴湿的陆地 有茎、叶和假根,无输导组织 孢子生殖 空气污染指示植物、保持水土,形成泥炭 葫芦藓、墙藓蕨类植物 阴湿的陆地 植株较高大,多细胞,有茎、叶、根,有输导组织 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形成煤 肾蕨、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课堂练习】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出现的苔相比较于藻类要高等,出现了类似于根的结构,称为假根,其作用是( )A.吸收水和无机盐 B.吸收有机物 C.提供观赏价值 D.单纯只是固定作用2.蕨菜是一种蕨类植物,口感润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B.体内有输导组织C.属于种子植物D.有根、茎、叶的分化3.观察如图,阴影部分表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不包括( )A.由细胞构成B.都有叶绿体C.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能用种子繁殖后代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1)潮湿(2)①茎和叶;导管;叶脉②假根(3)孢子2.(2)①根、茎、叶;输导组织(3)孢子(4)煤炭3.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根、茎、叶的分化且有输导组织【课堂练习】1、D2、C3、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1.2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学案.docx 《2.1.1.2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教案.doc 《2.1.1.2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二课时)》课件.pptx 人教(2024)版七上 2.1.1.2藻类、苔藓和蕨类 分层作业.docx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