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模型思想,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画线段图分析,经历推导过程,初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画线段图结合理解植树问题,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主题(1分钟)
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啊?是的,植树节,植树造林何等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植树跟数学联系可大了,在数学里有一种问题叫做植树问题?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植树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旧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学习的主题。过程中给学生集中思维点,渗透问题意识。)
(二)阅读理解,明晰方向(3分钟)
1.请看题,仔细阅读,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你认为解答这道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信息?
两端要栽,全长100米,每隔5米,一边。真厉害,有的同学还从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是求棵树。那100米这个量相当于路的什么(全长)5米相当于树的什么(间距)(板书:全长、间距、棵树)
(三)分析解答,探索方法
1.猜测。(1分钟)
根据阅读与理解,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0
2. 验证。(21分钟)(质疑激趣)
第一步,20为例,明确路径(8分钟)
对吗?检验一下?你准备怎样验证?画图是很好的方法,但是100米画起来有点麻烦。可以换个简单的数试试。20米可以栽几棵?(在例题上划掉100,改成20)
请看要求:
想法一(行为操作,表象理解)
每5米一小段,连续画到20米,再数多少棵树,一共5棵。
想法二(理融于数,数形结合)
先画一条20米的线段,再根据每5米一段画4段。再数一共种多少棵?一共5棵。
说说你的想法,谁听明白的?也来说一说,有谁听不明白的?可以问一问。有几棵?
对比几个集中画法,有的同学画树,有的同学用长点表示,都能清楚表示种多少棵树?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非常棒,体现数学的简洁美。这是数学里常用的思想(化繁就简,板书)
20米每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有几个间隔?种几棵?你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形象,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经历植树问题结构化的过程。)
第二步,量的拓展,结构模型。(8+5分钟)
全长是20米,一个数据不足以说明情况,如果让你再用一个数据试试,你会用什么数据?画图试试吧!
师:完成的同学在组里交流一下想法,谁来说说你选什么数,有几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
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很快判断接下来的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有选择不同数据研究的同学吗?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因为两端要栽,所以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如果全长是30米、35米、n米…
你有什么发现?
棵树比间隔数多一。为什么?(擦除出现棵树=间隔数+1)为什么多一呢?
我们再次以全长是20米的线段图来分析。从第一棵树开始,每棵树都有一个间隔与之对应,而最后那个树没有间隔与之对应了,所以棵树比间隔数多一。
(板书:棵树=间隔数+1)。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再次证明两端要栽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板书)。
(目标:丰富表象,强化一一对应思想,结构起两端都栽时,棵树比间隔数多一的模型。)
师:通过这么多数据再次确认,明确求出的是间隔数,不是棵树。全长÷间距=间隔数。要求棵树,棵树=间隔数+1。
根据所得的关系式,还能想到其他关系式吗?如果知道了棵树要求间隔数呢?(板书:间隔数=棵树-1,全长=间距*间隔数,间距=全长/间隔数)
(设计意图:掌握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提炼核心,让学生经历知识重组出新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方式,体验发现、探究、抽象知识的喜悦。渗透灵活运用模型的意识。)
(四)回顾例题,规范解答(2分钟)
回到例题,刚才的解答正确吗?20的单位应该是什么?(个)为什么?(求的不是棵树,是间隔数)。根据两端要栽的条件,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棵树等于间隔数+1,列式是20+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结构知识的模型,理解和运用中强化对模型的理解。)
(五)联系生活,编题同化(5分钟)
植树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一类相似问题的总称,你能找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吗?
同学们都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了很多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真了不起。就个算式,如果让你编一道植树问题的应用题,你能编出来吗?
(设计意图:探索运用,放眼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又运用于生活中。去数学模型融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隔断墙。)
(六)巩固训练,强化模型(8分钟)
同学们,植树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像刚才的排队,架设电杆,你还能够找得到类似的植树问题吗?挂灯笼,桥墩,栏杆,座位,路障等等。那就结合今天的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吧。
1.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银杏树?
试试吧!口答?求多少棵银杏树?其实是求它的间隔数,只需要用棵数减一。(设计意图:借助问题解决理解一一对应思想,对标课时目标进行检测。)
2.如果老师把树藏起来,你还能够找得到吗?出示练习二十四第二题。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试试看吧!谁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是植树问题吗?把什么看成了树?间隔数,间隔长度,棵数在哪里?
同学们很聪明,把刚才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际问题中。还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再次强化生活与数学模型的联系,结构数学模型。)
刚才的计算看来都是小菜一碟,如果加深难度,你还能够解答的出来吗?
工人们正在架设电线杆,相邻两根间的距离是200米。在总长3000米的笔直路上,一共要架设多少根电线杆(两端都架设)?
试试吧!谁上来写一写?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植树模型,进行逆思考,促进对模型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4.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估计求棵数和间隔数难不倒大家。我再换一下,看哪些同学被你难到?出示两组同学排队的图片。
12个同学排成一队,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80厘米,这列队伍的长度是多长?
试试呗!请四个同学上台来做,说说你的想法,求队伍的长度其实是求什么?全长等于什么,12为什么要减1?对的,12是棵树,它属于两端都栽,比间隔数多了一,所以要减一,求出间隔数。
讲的有理有据,看来这个同学学得非常扎实。其他同学都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促进内化。运用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和反馈,更是促进学生对原有认知的迂回整合和内化,给学生时间留白,给予机会,促进思考,促进梳理,构建模型。)
(七)梳理提炼,总结提升(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个同学知道了植树问题在生活中运用广泛。两端都栽的时候,间隔长度乘间隔数等于全长,棵数等于间隔数加一,间隔数等于棵树减一,间隔数等于全长除以间隔长度。还有的同学学习到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还有的同学提到,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把数据改小,找到规律再来解决,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是啊,大家的收获真不少。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有学习方法上的体会,还有问题分析上的拓展,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可谓是收获满满。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课后思考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模。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促进思维结构化,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细化目标,层层建构
把课时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去落实。具体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创设揭示主题,通过"对吗?检验一下"猜测聚焦问题。数形结合分析问题,提炼数学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扩展延伸解决生活问题丰富模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环节:第一个操作环节,明确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第二个操作环节目标:用不同数据丰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规范使用线段图,强化棵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落实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形结合的分析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二、梳理延伸,向内结构
1.量的扩展。间隔数从具体数据扩展到" n ";数量关系的扩展。
2.类的扩展。从具体算式扩展到根据算式编生活问题,运用数学模型审视生活问题。
教学的难在于课堂的生成,难在于回应不同的学习认知。
3.模型思想是目标,化繁就简、数形结合思想是策略方法。利用不断优化的方法渗透和落实化繁就简的数学思想,通过启发画图形象表征模型,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落实模型思想目标。
三、关联结构,向外生长
让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自然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理解表征条件问题。经历分析解答的探索过程,以不同的表示形式呈现不同思维方式和层次。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价值。促进对学习方式和路径的思考,在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构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