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1.初步了解集合与元素的特性,能准确使用符号表示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2.通过实例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来描述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包括常用数集专用符号).3.基于集合知识的学习,积累抽象思维的经验,提升数学抽象素养.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难点: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正确表示集合.(一)创设情境你能举例出生活中集合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集合的实例,让学生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事物举例,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 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二)探究新知任务1:探究集合和元素的含义思考:(1) 你能结合情境中的实例说出,什么是集合?什么是元素?(2) 分析P2给出的例子,分析能否组成集合?如果能组成集合的话,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3) 结合情境中的实例,总结出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汇报得出的结论.师生活动:学生从情境视频中抽象出集合的概念,并由教师引导得到集合、元素的概念,类比判断实例是否可以组成集合,鼓励学生得出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预设答案:(1)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2) 实例:(2.1)1-10之间的每个偶数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2.2) 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每一位高一学生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也是一个集合.(2.3)每一个正方形作为元素,所有的正方形构成一个集合.(2.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作为元素,满足条件的点全体构成的一个集合.(2.5)方程x2-3x+2=0的根作为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集合.(2.6)地球上的四大洋作为元素,这些大洋构成了一个集合.(3) 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得出集合、元素的概念,形成对集合、元素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深刻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追问1:你觉得“漂亮的衣服”、“著名的舞蹈家”能组成集合吗?答:不能.因为没有准确的标准,无法确定集合中的元素,不具备确定性.追问2:你从哪个角度分析一些研究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答:从集合中的元素是否确定来分析.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的形式,更加深刻的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并能熟练进行运用.任务2:元素、集合及其关系的表示说一说:1~10的质数构成一个集合,判断2,3,6是否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元素与集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答:2,3是在集合中的元素,6不是在集合中的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b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思考:(1)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除了确定性、互异性之外是否存在其他性质?(2)如何判断两个集合相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预设答案:(1)没有变化.元素位置调换,但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集合中的元素具备无序性.(2)元素是否完全一样,两个集合中元素是一样的,则这两个集合相等.任务3:集合的表示:列举法和描述法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有哪些?师生活动:学生独立阅读完成.给出练习检测其阅读效果.设计意图:通过对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建议在运用中逐渐熟练掌握.预设答案: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思考1:以下例子是否存在其他表示集合的方法吗?①四大发明组成的集合;②大于0小于3的整数组成的集合.预设答案:存在.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集合中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个元素.大于0小于3的整数有1,2,集合由1,2组成.答:存在.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那么可以表示为{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大于0小于3的整数有1,2,那么可以表示为{1,2}.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追问:使用列举法表示时需要注意什么?答:利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①大括号不能缺失,元素中间用逗号隔开;②元素虽然与顺序无关,但是防止不重不漏,按一定的顺序列举较好,如: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等.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展示集合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步熟悉列举法,引导学生总结列举法表示集合时的注意事项,并在运用中逐渐熟练掌握.思考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吗 预设答案:不能.答:不能.不等式的解是,因为满足的实数有无数个,所以的解集无法用列举法表示.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解集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即:是实数,且,把解集表示为.同样可以表示为,或者,或者.追问:例如:,,,.这些就是集合的描述法.观察例子,你觉得使用描述法表示时需要注意什么?答: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一般形式为:.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描述法,通过观察实例中集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法表示集合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逐步熟悉描述法,并在运用中逐渐熟练掌握.探究:(1)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①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②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③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2)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答:(1)①{x|x2-3x+2=0},{1,2};②{x|x=2k,k∈Z};③{x|x=2k-1,k∈+1,k∈±1,k∈Z}.(2)表示方法 特点 适用对象自然语言 简单易懂、生活化 元素不可列或无共同特征列举法 每个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直观明显 元素有限、可列描述法 元素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元素是无限的或比较多追问:集合只有一个表示方法吗?答:不一定.一个集合可能有多种表示方法,例如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用{x|x=2k-1,k∈+1,k∈±1,k∈Z}表示.设计意图:通过集合的表示法,学生对实例或问题的思考,去体验知识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用列举法是集合最基本、最原始的表示方法,还要理解到集合中元素的列举与元素的顺序无关.通过问题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仅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是不够的,有些集合是列举不完或者列举不出来的,由此说明学习描述法的必要性.学习描述法时,先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元素具有的共同属性,再介绍用描述法的具体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三)应用举例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解:(1)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2)设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注: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例2 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2)由大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解:(1)设x∈A,则x是一个实数,且.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2)设,则是一个整数,即,且.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有,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例3 用“∈”或“”填空.(1)若集合,则1 A,5 A.(2)若集合,则5 B,-1 B.解:(1),Z是整数,所以.所以,.(2),N是自然数,所以.所以.【总结】判断元素是否属于集合的方法:①集合较为复杂时,需要先用更加简略的形式进行表示;②判断元素是否在集合所在的区域内(可用数轴、图象等表示集合所在的区域).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熟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表示的方法.(四)课堂练习1.有下列各组对象:某校的年轻教师;被除余数是的所有整数;著名数学家;直线上的所有点;大于且小于的所有有理数.其中能构成集合的对象有 填写序号解:“某校”和“年轻”都不确定,不能构成集合的对象;”被除余数是的所有整数”是确定的,可以构成集合的对象;“著名”是不确定的,不能构成集合的对象;“直线上的所有点”是确定的,能构成集合的对象;“大于且小于的所有有理数”是确定的,能构成集合的对象.故答案为:.2.“”中的字母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元素个数是( )A. B. C. D.解:“”中的字母构成一个集合,根据元素互异性可得该集合为,故元素个数为,故选B.3.下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解:是自然数集,,故A正确;是整数集,,故B正确;为有理数集,故,故C正确;是无理数,故,故D不正确.故选D.4.已知,则实数的值为 ( )A. B. C. 或 D. 无解解:因为,所以或.当,即时,满足题意当时,,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综上可得,的值为.故选A.5.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为,也可表示为,则的值为 .解:由题意,及,可得,从而,进而有,即或(舍去)(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故答案为.6.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 )A. B. C. D.解:由题意,联立方程组可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为所以组成的集合是故选D.7.已知集合且,则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为( )A. B. C. D.解:,集合中的元素有4个,故选:C.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反复巩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及性质、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五)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