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课题名称 3.1.1种子的萌发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以及萌发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规律。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种子从休眠状态到破土而出的神奇过程,还深入探讨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以及种子自身的完整性。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从而加深对种子萌发条件及其生理机制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需要了解种子从吸水膨胀到胚根突破种皮,再到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的整个过程。 难点:1.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学生在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芽、胚轴等结构的发育和变化时,可能会感到困难。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实验设计与操作: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时,学生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准确控制实验变量。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通常对种子萌发的过程充满好奇,因为他们能直接观察到生活中的植物生长现象,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然而,学生对于种子萌发所需的具体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光照等)以及种子内部结构(如胚、胚乳、种皮等)的作用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的实验、直观的多媒体材料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系统地掌握种子萌发的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种子萌发是生命延续的重要过程,认识种子内部结构与萌发后植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2.科学思维 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种子萌发所需条件,培养基于证据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3.科学探究 设计并实施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验证科学假设。 4.社会责任 了解种子萌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知识。2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能力 通过探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过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 了解种子萌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谚语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以及结构完整、胚是活的、储藏有足够营养物质等。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对照实验法来验证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如吸胀、酶的活化、细胞分裂和增大、长出幼苗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总结巩固和拓展提升,加深学生对种子萌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流程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科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 3.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4.种子萌发的过程 5.测定种子的萌发率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激趣 导入 分析以下谚语,试着推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1、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谚语——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3、谚语——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学生分析所给内容。 通过猜谚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知识探究 种子的萌发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 水稻播种,向日葵播种:上面所介绍的植物都是在什么季节进行播种的呢? 春季。春季天气温和、温度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体现适宜的温度。 种植后浇水,雨后播种:为什么要在播种后洒水或在雨后播种?是不是越多的水分就越好呢? 给种子充足的水分。不是越多越好,过于潮湿的环境容易使种子霉烂。体现一定的水分。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的空气。体现充足的空气。 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三个变量:水分,空气和温度 制定计划: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 ①材料准备:准备某种植物(如绿豆、大豆、番茄等)的种子40粒,4个培养皿(或其他适当的器皿),滤纸或餐巾纸,记号笔等。 ②将4个培养皿编号。在培养皿中放入几张裁剪合适的滤纸或餐巾纸。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说出对1、2、3、4号瓶分别怎样处理? 1号2号:一定的水分 2号3号:适宜的温度 2号4号:充足的空气 2.科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余因素都相同的实验 实验组:只改变要探究的条件变量,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组:所有变量都不变且适宜(对照作用) 完善计划:讨论以下问题,对计划中考虑不周之处进行修改。 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 ②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 ③应该将种子分成几组 每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 ④应当为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 ⑤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要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⑥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实施计划: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认真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现象观察 ①只有几号瓶的种子萌发了? ②为什么不萌发?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表达交流 ①如果事先已经知道2号皿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2号皿是否还有必要 为什么 ②1号瓶和3号瓶各检验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吗? 3.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提供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 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 1.煮熟的种子为什么不会再发芽? 2.被虫蛀的种子为什么不会再发芽? 3.刚收获的种子为什么一般不会萌发? 问:什么样的种子会发芽? 种子的休眠 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种子经过休眠就可以躲过严冬,繁衍后代。这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4.种子萌发的过程 ①种子萌发时,会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化并输送给胚根、胚芽、胚轴; ②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 ③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5.课外实践·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探究目的: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萌发率。 2、材料用具:绿豆种子、培养皿、滤纸(或纱布)、水 3、实验过程 ①将2层湿滤纸(或纱布)平铺到培养皿,并将此培养皿标记为第1组。 ②从一袋绿豆中随机抽取100粒,均匀放在湿滤纸上。 ③使培养皿保持湿润,置于室内或恒温箱内培养。 ④按照以上步骤设置2个重复组,分别标记为第2组第3组,进行测定。 ⑤计算各组的发芽率,取平均值。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记录表 发芽率= 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要求: 1.样本大小要合适 2.要做到随机取样 3.检测的方法要科学 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设计实验,进行思考并小组讨论。 学生做出合理假设。 学生理清思路后绘制实验处理的表格。 学生认真学习新概念。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学生交流分享。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种子萌发过程。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更好的梳理实验过程,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种子的萌发过程,了解到种子从休眠状态到破土而出的奇妙旅程。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作业 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实践:自己动手发一盆豆芽进行品尝吧!(提示:动手之前,先要想一想行动方案。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器具,需要给豆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等。板书 设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