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分享与互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分物品时出现剩余的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以及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推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分析题意,确定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并正确地理解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如在安排座位、分组等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一个美丽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在采摘水果。有 6 个苹果,要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那如果有 7 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通过简单的分苹果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物品时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即正好分完和有剩余,从而自然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体现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究新知
认识余数
教师拿出 7 个苹果道具(或图片),请学生上台来分一分,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学生分完后,教师提问:“每个小朋友分到了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像这样,7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分 3 个,还剩下 1 个,这个剩下的 1 就是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并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7÷2 = 3……1,读作:7 除以 2 等于 3 余 1。向学生解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帮助,如:“你看,这里的 7 是要分的总数,2 是平均分的份数,3 是每份的个数,1 就是剩下的余数哦,你再读一遍试试。” 体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我们有 8 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呢?” 让学生分一分并写出算式:8÷2 = 4。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次没有余数了呢?”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再给出一些例子,如 9÷2 = 4……1,10÷2 = 5,11÷2 = 5……1 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余数总是比除数小。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可以继续分,那就不符合平均分的要求了。” 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反例,如 6÷2 = 2……2(错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加深印象。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例题:13÷3 = ?
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13 根小棒,每 3 根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根。学生摆完后,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分成 4 组,还剩 1 根。所以 13÷3 = 4……1。”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先写除号,把被除数 13 写在除号里面,除数 3 写在除号左边。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1 除以 3 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13,13 除以 3 商 4,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4 乘 3 等于 12,写在 13 的下面,相减得 1,就是余数。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对书写规范、计算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你写得很规范,计算也准确,非常棒!”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如 17÷5 = ? 20÷6 = ? 14÷4 = ?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全对的学生给予奖励,如小贴纸或表扬信,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这道题的余数算错了哦,我们再一起看看计算过程,余数要比除数小,你是不是忘记了呢?”
游戏巩固
游戏:“余数大挑战”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被除数和除数。每组学生依次抽取卡片,然后快速计算出有余数的除法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计算正确,小组得一分;如果错误,其他小组可以抢答纠正,抢答正确的小组得分。教师在旁边观察,为学生加油鼓劲:“大家加油,看看哪个小组的余数计算又快又准!” 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游戏:“余数猜猜猜”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除数,如 4,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一个被除数,计算出有余数的除法结果,但只告诉教师余数。教师根据余数来猜测学生心里想的被除数可能是多少。例如,学生说余数是 2,教师可以说:“你心里想的被除数可能是 6、10、14 等等,因为这些数除以 4 余数都是 2。” 然后让学生验证。这个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余数与除数关系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来说说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呢?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这个剩余的数就是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并且我们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包括用小棒摆一摆和竖式计算。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都非常认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教师强调:“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处,比如分组、分配物品等。希望大家以后能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体现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五、教学资源
苹果道具(或图片)、小棒、小贴纸、表扬信、黑板、练习本
六、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活动、参与游戏等;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等;观察学生在操作小棒、计算练习和游戏中的表现,如是否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计算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规范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出色,不仅余数计算准确,还能积极帮助其他同学理解算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如:“你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余数算错了,不过没关系,多练习就会越来越好的,老师相信你。”
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从游戏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练习题的正确性、家长签字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和表扬,如:“这位同学的游戏记录非常详细,练习题也全对,大家可以向他学习。” 对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鼓励学生改正,如:“你的作业中有几道题计算错误,我们一起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相信你修改后会很棒的。” 通过全面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