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分层随机抽样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2 分层随机抽样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九章 统计
9.1.2 分层随机抽样
能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分层随机抽样的步骤与适用范围,区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并能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能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重点: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步骤和适用范围.
难点: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
(一)创设情境
193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前夕,为了预测两位候选人兰登和罗斯福谁将赢得大选,美国《文摘》杂志进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民意调查。他们通过电话和邮件向数百万选民发送了问卷,试图了解选民的投票意向。最终调查结果预测了兰登将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然而,实际的选举结果却与《文摘》杂志的预测大相径庭。罗斯福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连任。造成这个结果有多种原因,包括问卷回应率偏低、样本中包含了过多的富人,以及没有考虑到当时经济大萧条对选民心理的影响,这次失败的预测成为了统计学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它暴露了当时民意调查方法的缺陷,尤其是抽样偏差的问题。(学生讨论)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抽样方法可以规避这种情况呢?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的随机抽样的实例,同时给出结果,从给出的结果发现抽样的不合理,引发学生对如何规避样本极端情况的思考.学生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提出生活中的实例,从问题出发,自然引出学习分层随机抽样的目的,再以具体例子为开端,引导学生自主成长.这样设计让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 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能促进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任务1:探究如何规避“极端”样本的随机抽样.
探究1:在树人中学高一年级的712名学生身高的调查中,男生有326名、女生有386名.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50名学生的身高作为样本,是否会出现全是高个子或全是矮个子的样本呢(全是男生或全是女生)?
答:会出现全是高个子或全是矮个子的样本呢(全是男生或全是女生).
思考:你认为导致简单随机抽样出现“极端”样本的原因可能是哪些呢?
师生活动: 1.小组内交流讨论原因;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
答:第一,总体中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第二,样本抽取具有随机性.第三,通常总体中个体差异越小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效果越好.
总结: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很多,性别是一个主要因素.高中男生的身高普遍高于女生的身高,而相同性别的身高差异相对较小.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极端样本”出现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样本随机性的认识,同时对总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为改进抽样方法提供思路.
探究2:在树人中学高一年级的712名学生身高的调查中,男生有326名、女生有386名,若要抽取50名学生的身高作为样本,如何改进抽样方法减少“极端”样本的出现呢?
提示:改进抽样方法:在男生和女生两个群体中都抽取相应的个体.
思考:对男生、女生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样本量在男生、女生中应如何分配?
答:等额分配;按男生、女生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配.
方案一:等额分配.即:
所以,男生、女生被抽到的概率不一样.
方案二:按男生、女生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配.
所以,男生、女生中分别应抽取的人数为23人与27人.
任务2:归纳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梳理抽样步骤.
说一说:尝试总结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特点与适用范围.
答:概念:一般地,按一个或多个变量把总体划分成若干个子总体,每个个体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子总体,在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把所有子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合在一起作为总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在分层随机抽样中,每一个子总体称为层.如果每层样本量都与层的大小成比例,那么称这种样本量的分配方式为比例分配.
特点:总体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互不交叉的层(子总体);每层都抽样,且按比例抽样;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
适用范围:总体规模和样本量都较大,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说一说:你能说说具体的抽样步骤吗?
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讨论;2.在小组内交流分享;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4.师小结.
任务3:探究汇总的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关系.
说一说:尝试计算样本平均数、总体平均数以及它们关系.
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讨论;2.在小组内交流分享;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4.师小结.
在分层随机抽样中,如果层数分为层,第层和第层包含的个体数分别为和,抽取的样本量分别和. 我们用表示第层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表示第层样本的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表示第层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表示第层样本的各个个体的变量值,则第层的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分别为 .第层的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分别为 .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分别为
由于用第层的样本平均数可以估计第层的总体平均数,用第层的样本平均样本平均数可以估计第层的总体平均数,因此我们可以用估计总体平均数.在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中, .可得 .在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中,我们可以直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任务4 探究不同抽样方法估计总体的效果.
探究:若分别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高一年级学生身高的所有数据中抽取了50和100的样本各10个,分别计算出样本平均数,并绘制10次样本平均数的散点图,从多次抽取所得的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
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制;2.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答:如图所示.
总结:第一,分层随机抽样的估计效果并不是每一次都优于简单随机抽样,而是从整体上或者从多数意义上优于简单随机抽样.第二,相对而言,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平均数波动幅度更均匀,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平均数偏离总体平均数的幅度比较大,例如第10个,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样本,而分层随机抽样几乎没有出现.第三,分层随机抽样的结果并不是每一次都优于简单随机抽样.例如,分层随机抽样的第7次抽样结果就没有简单随机抽样的第7次抽样结果的估计效果好.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任务,对新知进行探究,从规避“极端”样本的原因出发,层层深入,挖掘原因,总结改进方法,探究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接着概括概念、特点与适用范围,自然形成抽样步骤的框架,让学生真实发生,自然引出新知识,新方法.问题启发,思考新方法的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
(三)应用举例
例1 在树人中学高一年级的712名学生身高的调查中,男生有326名、女生有386名,若要抽取50名学生的身高作为样本(如下表格),如何运用样本估计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50名学生的身高样本数据(单位:cm)
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方法一:运用所有样本数据直接计算平均数.运用所有样本数据直接计算平均数,估计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计算得出,男生、女生身高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170.6人、160.6人.因此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165.2cm左右.
方法二:运用样本中男、女身高的平均数和样本量计算总样本平均数.估计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因此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165.2cm左右.
方法三:运用总体中男、女身高的平均数和各子总体的人数计算总体平均数. 估计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因此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165.2cm左右.
例2 为了解我国15岁女孩的平均身高,从北方抽取了300个女孩,平均身高为1.60 m;从南方抽取了200个女孩,平均身高为1.50 m.由此可估计我国15岁女孩的平均身高为 (   ).
答:由题意得我国15岁女孩的平均身高为=1.56 m.
例3 某幼儿园有在职人员160人,其中行政人员有16人,教师有112人,后勤人员有32人.教育部门为了了解在职人员对幼儿园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请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写出抽样过程.
答:抽样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抽样比,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为
第二步,确定分别从三类人员中抽取的人数,从行政人员中抽取(人);从教师中抽取(人);从后勤人员中抽取(人).
第三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行政人员2人,教师人员14人,后勤人员4人.
第四步,把抽取的个体组合在一起构成所需样本.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具体数据,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估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平均身高,通过一题多解,总结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B. 都包含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C.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同 D. 都是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解:两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点就是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同.
故选C.
2.从一个容量为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当选取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两种不同方法抽取样本时,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分别为,,则 ( ).
A. B.
C. ,的大小不确定 D.
解: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的定义可知,对于两种抽样方法,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均相等,概率为,即
故答案为.
3.某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中对数学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的人数分别为、、,为了了解数学兴趣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现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容量为的样本进行调查,其中非常喜欢的有人,则的值是( ).
A. B. C. D.
解:根据分层抽样原理知,,
解得.
故选:.
4.某企业共有 名职工,其中青、中、老年职工的比例为::若从所有职工中抽取一个容量为的样本,则采用哪种抽样方法更合理?青、中、老年职工应分别抽取多少人?每人被抽取的可能性相同吗?
解:因为总体由差异明显的三部分青、中、老年组成,所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更合理.
由样本容量为,总体容量为可知,抽样比是,所以每人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均为.因为青、中、老年职工的比例是::,所以应分别抽取:
青年职工人;
中年职工人;
老年职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反复巩固分层随机抽样相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五)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题:除了随机抽样,是否还有其他获取数据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思考题留作课下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这节课要突破和学习的重点知识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