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 元 备 课第一单元 本单元需用课时数 11单元内容领域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主要内容 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1—5 的乘法口诀并能熟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核心概念重 难点 1.3、4、5的乘法口诀。 2.1—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以“看杂技”为主线索,吸引学生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将累加所得的数编成儿歌,然后将儿歌进一步简化编成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轻松愉快的口诀编制过程,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课 时 备 课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授 课 日 期课 题 5的乘法口诀 课 型 新授课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探索乘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法。 学业要求: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能口算表内乘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 目标重 难点 1.通过操作、交流、探索编制5的乘法口诀,在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理解口诀的意义,进一步渗透乘法的意义。利用多种记忆方法,熟练背诵5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 具 课件.小棒 安全提醒 教室、走廊、上下楼梯不拥挤不打闹。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一、课前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拍手的小游戏,好吗? 教师和一位同学先示范,然后同桌一起边说儿歌边拍手。 儿歌:一只小手5个小手指,2只小手10个小手指。 3只小手15个小手指,4只小手20个小手指。 5只小手25个小手指。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看杂技表演吗?看,演出就要开始啦! 学生观看教材图: 师:从舞台上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一辆小车上有5个人。一共有5辆小车。 预设2:有4串黄灯笼,每串有5个。有4串红灯笼,每串有2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合作探索,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3辆小车几个人?4辆、5辆呢? (一)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方法组织活动。 1.可以用学具小棒来摆一摆。 2.可以用“小手”作为学具来数一数。 3.可以动手用不同的符号画一画、再算一算。 4.每个组完成三个问题,小组长负责填好操作记录单。 (二)展示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说说你们的研究方法。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说你研究的是哪个问题,然后说说你的研究方法。 预设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3辆小车一共有多少人”。我们用小棒摆的,我们摆出了3个5,用加法算式是这样算的:5+5+5=15. 师:乘法算式怎样列 乘法算式是“3×5=15”或者“5×3=15”。 (板书3个5相加 3×5=15) 小结:你看,小棒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能更直观地让我们看出小车上的人数。 并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预设2:我们研究的是“4辆小车一共有多少人”。我们用的是“小手”。我们用一只“小手”表示1辆小车上有5个人,一共有4个5,伸了4只手,所以是4个5相加,列式:5+5+5+5+=20,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5=25”(板书:4个5相加 4×5=20) 预设3:我们用画圆圈的方法解决了“5辆小车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计算:5+5+5+5+5=25,写成乘法算式是:“5×5=25”。 师:那“5×5”是什么意思呢?就是5个5相加。(板书:5个5相加 5×5=25) 师:2辆小车就是几个5?谁会列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呢? 预设:2个5,5+5=10,2×5=10(板书:2个5相加 2×5=10) 师:1辆小车5个人,也就是几个5?用乘法怎么表示呀 预设:1个5,1×5=5(板书:1个5 1×5=5) (三)编口诀,理解意义,背口诀 1.编口诀。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了:一辆小车5个人,2辆小车10个人……老师发现我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能编成一首小儿歌呢。你们还能接着编下去吗? 预设:1辆小车5个人,2辆小车10个人,3辆小车15个人,4辆小车20个人,5辆小车25个人。(教师板书) 师:除了用儿歌,你们有没有更简单的记忆方法?(可以用乘法口诀) 师: 1辆小车5个人,1×5=5,谁来编一句呢?学生回答:一五得五。 (板书:一五得五) 2辆小车10个人,“2乘5得10”怎么编呢? (板书:二五一十 二五得十) 师:我们还有三句口诀没有编完,请和你的同桌试着编一下剩下的3句口诀。 同桌两人编口诀,教师巡视。 师:3辆小车15个人,怎么编呢?(三五得十五 三五十五)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三五十五”、“三五得十五”这两句口诀,哪句更简练?三五十五!(板书:三五十五)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老师指“二五一十”、“二五得十”)这两句选哪一句呢? 学生回答:二五一十!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揭示课题:全班一起朗读,揭示本节课学的新知识——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理解口诀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5句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竖着看,第一个数是1、2、3、4、5,第二个数都是5。 从“一五”、“二五”一直到“五五”,一个比一个多一个5。列算式用的是数字,口诀是大写数字。 师:“三五十五”这句口诀,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3个5相加。 师:那“四五二十”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4个5相加。 小结:从上往下看,依次多5,从下往上看,依次减5。5的乘法口诀,表示几个5相加。 3.记忆口诀。 师:有个马虎的小朋友,一下子忘记了三五得几了,谁能帮他想个办法记起来呢? 预设1:可以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用10再加1个5,就是15。 预设2:知道“四五二十”,20再减1个5,就知道三五得几了。 小结:知道“四五二十”了,咱们往下再减掉1个5。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学生自己先背一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再背一遍。 记忆口诀活动1:对口令的小游戏,同桌两人边拍手边对口诀。 教师示范,同桌两人活动。 记忆口诀活动2:教师说,学生对。 一五(得五),四五(二十),二五(一十),五五(二十五),三五(十五)。 (四)应用口诀(解决绿点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我们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绿点问题。板书:台上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预设1:求台上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就是求4个5相加是多少,可以列加法算式:5+5+5+5 预设2:我是这样算的:4×5=20或者5×4=20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呢?学生回答:因为图上1串是5个黄灯笼,一共有4串。 那用哪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呢?预设:四五二十。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回答:乘法那一种,比较简单。 列出乘法算式后,我们怎样算出得数?学生回答:用我们刚学过的乘法口诀。 小结:对,乘法口诀的作用可大了,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的得数又对又快。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自主练习1-4。 小结: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的收获肯定也不少,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对!乘法口诀的作用可真不小。本节课我们通过看杂技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编儿歌、编口诀,同学们积极动脑、大胆表达,并会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乘法口诀的作用可大了。下节课我们还要编出更多的乘法口诀。板书设计当堂检测课 时 备 课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授 课 日 期课 题 2的乘法口诀 课 型 新授课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探索乘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法。 学业要求: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能口算表内乘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 目标重 难点 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在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5.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 具 课件.小棒 安全提醒 教室、走廊、上下楼梯不拥挤不打闹。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骑单轮车的杂技表演。今天咱们再一起来观看一场精彩的顶竹竿表演好吗?请看大屏幕!演出开始了!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有5个小朋友顶竹竿;每个竹竿上有2个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2:竹竿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3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 2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 预设3: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编口诀,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1.动手操作。 出示问题:我们先小组合作来解决竹竿上一共有几个人的问题。在合作探究前,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点击课件,见图2)。 汇报交流: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说出你们的研究方法。(教师提示:先说出问题,再说出解决方法)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3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摆小棒的方法(见图3)解决的。 展台展示学习单: ( 3 )个2 (教师板书:3个2相加 3×2=6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4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表演”的方法。(学生上台表演)我们小组有4个人,每人有两条腿,一共有8条腿,所以4根竹竿上一共有8个人。 展台展示学习单: ( 4 )个2 (教师板书; 4个2相加 4×2=8)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5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画“圆圈”的方法。(见图6) 展台展示学习单 ( 5 )个2 (教师板书:5个2相加 5×2=10) 师:那么2根竹竿上有多少人呢? 预设:2根竹竿上有4个人,就是2个2相加,列出加法算式:2+2=4 列出乘法算式:2×2=4 ( 教师板书:2个2相加 2×2=4) 师:那一根竹竿上呢? 预设:1根竹竿上有2个人,就是1个2,列出乘法算式就是:1×2=2 (教师板书:1个2 1×2=2) 2.编写口诀。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上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1根竹竿上2个人,2根竹竿上4个人,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像学习5的乘法口诀一样编成儿歌呢!你能继续编下去吗? 预设:3根竹竿6个人,4根竹竿8个人,5根竹竿10个人 课件出示儿歌(见图8),学生再齐读一遍。 师:除了儿歌,你有没有更简捷的记忆方法呢? 预设:可以像上节课学的5的乘法口诀一样,编一个2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同学真聪明,都能学以致用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2的乘法口诀吧!老师先编出前两句: 1根竹竿上2个人 1×2=2 一二得二 (板书:一二得二) 2根竹竿上4个人 2×2=4 二二得四 (板书:二二得四) 请同学们同桌合作,一起编写剩下的三句。 3根竹竿上6个人 3×2=6 二三得六 (板书:二三得六) 4根竹竿上8个人 4×2=8 二四得八 (板书:二四得八) 5根竹竿上10个人 5×2=10 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课件出示口诀(见图9),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2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3.理解口诀。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竖着看口诀:第一列的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 (2)竖着看口诀:第二列的数都是:五。 (3)得数从上到下,依次加五。 师:我们同学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告诉老师:二三得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表示3个2相加。 师:现在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二四得几”了,你能帮他解决吗? 预设:二三得六,再加一个二,就是八;二五得十,再减一个二,就是八。 4.记忆口诀。 课件出示口诀,采取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看着课件集体读;可以让学生自己背;师生对口令;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 (二)体会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杂技场的舞台布置。你能提出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师:求“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预设1:我的问题是:红灯笼一共有多少个? 预设2:2×4=8(个) 用的口诀:二四得八 预设3:4×2=8(个) 用的口诀:二四得八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及用的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2×4=8,4×2=8用的口诀都是二四得八。 师:一句口诀对应两个算式。 师:现在我们编写2的口诀了,想不想来挑战一下自己呢? 出示问题:1×1=?它表示什么意义呢?可以编出什么口诀? 预设:1×1=1,因为1×1表示1个1,所以结果是1,可以编出口诀:一一得一。 三、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现在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础题。 2.提升题。 3.拓展题。板书设计当堂检测课 时 备 课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授 课 日 期课 题 3、4的乘法口诀 课 型 新授课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探索乘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法。 学业要求: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能口算表内乘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 目标重 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交流,探索编制3、4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在归纳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理解口诀的意义。 2.利用师生、生生对口诀等形式多样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熟练背诵3、4的乘法口诀。 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感受函数思想。 4.经历探索归纳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3、4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 具 课件.小棒 安全提醒 教室、走廊、上下楼梯不拥挤不打闹。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到顶杆的杂技表演,学到了2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去看杂技,看看有没有惊喜呢?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哇!仔细观察,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你问我说,善于思考 (一)观察交流,提问题 预设:1个小丑抛3个球;每3个小丑一组表演晃板;每组有3个红灯笼。 师:根据你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3个小丑耍几个小球? 表演晃板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几个红灯笼? 3个小丑顶几个碗? 一共有几个黄灯笼?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小明说他能借助儿歌来编3的乘法口诀呢,你想不想和他比一比呀?好, 我们先来解决:2个小丑耍几个小球?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合作要求: (1)用学具小棒、圆贴来摆一摆。 (2)动手画一画、算一算。 生生交流,并汇报。 交流后,师板书:2个小丑6个球 3+3=6 2个3相加 2×3=6 师:那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吗?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2×3表示什么? 小结:教师评价并鼓励:你真了不起,还知道乘法的意义。2×3表示2个3相加。 师:那小朋友们,谁能想老师刚刚书写解决3个小丑耍几个小球? 生生交流,并汇报。 板书: 3个小丑9个球 3个3相加 3×3=9 2.类比推理,发现规律。 类似方法解决剩下的问题,最后板书: 4个小丑12个球 4个3相加 4×3=12 5个小丑15个球 5个3相加 5×3=15 师:怎么记住3的乘法? 预设:用口诀。一三得三 师: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三五十五 师:仔细观察这2句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每次增加一个; (2)第二个字都是三,说明每次都增加一个三; (3)最后的结果也都依次增加一个三,往上依次减少一个三; (4)口诀用大写来书写。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 表演晃板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乘法算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预设:4个3相加多少? 4×3=12(只) 3×4=12(只) 小结:乘法表示求相同数的和。交换两个因数位置几不变。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3个小丑顶几个碗? 小组讨论后交流。 交流后,师板书:2个小丑顶碗8个球 4+4=8 2个4相加 2×4=8 师:2×4表示什么?生:2个4相加。 师:那小朋友们,谁能想老师刚刚书写解决3个小丑顶几个碗? 生生交流,并汇报。 2.类比推理,学生发现规律,自己总结类似方法解决剩下的问题。 最后板书: 4个小丑16个碗 4个4相加 4×4=16 5个小丑20个碗 5个4相加 5×4=20 3.学生总结4的口诀。 师:怎么记住4的乘法? 预设:用口诀。一四得四 师: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师:仔细观察这4句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四,每次增加一个; (2)第二个字都是四,说明每次都增加一个四; (3)最后的结果也都依次增加一个四,往上依次减少一个四; (4)口诀用大写来书写。 4.利用4的口诀解决问题。 一共有几个黄灯笼?怎样列乘法算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预设:4个4相加多少? 4×4=16(个) 小结:乘法表示求相同数的和。 三、点拨提升,善于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3、4的乘法口诀,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一)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二)记忆口诀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把口诀填完整(自主练习第1题) (二) 填一填(自主练习第2题) (三)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四) 出示自主练习第4: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当堂检测课 时 备 课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授 课 日 期课 题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课 型 新授课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探索乘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法。 学业要求: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能口算表内乘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 目标重 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建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4.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教 具 课件.小棒 安全提醒 教室、走廊、上下楼梯不拥挤不打闹。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摆积木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喜欢摆积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上摆的积木是什么图形的?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1),会发现积木的形状是小正方体。 师:仔细观察,这些正方体是怎么摆的? 预设1:横着摆,一行摆5个,摆了3行,还多了2个。 预设2:竖着摆,有2行摆4个,有3行摆了3个。 预设3:竖着摆,一行摆3个,有这样的5行,还多了2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一)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师:那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预设:17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一个一个数的。 预设2:我可以计算出来。 师:用自己的方法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二)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师: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吗?要求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建立乘加模型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算的? 预设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横行有5个,有这样的3行,就是5+5+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5+5+2=17(个) 预设2:我们小组和第1组想的一样,先算一行有5个,有3行,3×5=15,再加上2个,列式是:5×3+2=17(个) 预设3: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竖行有3个,有这样的5行,3×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3+2=17(个) 预设4: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有2竖行,一行有4个,2×4=8;有3竖行,一行3个,3×3=9,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是17个,列式是:2×4=8,3×3=9,8+9=17(个) 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边思考,弄清楚所列算式分别求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交流中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都算出一共有17个正方体。仔细观察同学们列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5+5+5是3个5相加,可以写成3×5. 预设2:5×3+2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 预设3:5×3+2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预设4: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 小结:像5×3+2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作乘加(板书课题乘加)。 师:在乘加算式里,我们怎样计算? 预设: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师相应小结并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三、初步感悟,深化模型 (一)汇报交流,建立乘减模型 师:刚才我们求正方体的个数,用了乘加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老师还发现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哪个小组来讲一讲? 预设:我们小组把第4行的正方体也看作5个,先算4个5是20,再减去3个,这样列式:5×4-3=17(个)。 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边思考,弄清楚所列算式分别求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交流中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在这个算式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 预设2: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小结:像5×4-3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作乘减(板书乘减)。 师:在乘减算式里,我们怎样计算? 预设:在乘减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相应小结并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二)总结方法,深化模型 师:刚才我们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求出了小正方体的个数。观察乘加、乘减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算式中都有乘法。 预设2:计算时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小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解决绿点问题 师:我们再看这幅图(见图2)。图上有许多小圆片,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师:谁把你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1:4+4+4+4+2=18(个) 预设2:4×4+2=18(个) 预设3:4×5-2=18(个) 预设4:5×2+4×2=18(个) …… 小结:在乘加、乘减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菠萝? 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并强调运算顺序。 2.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五、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1.回顾梳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历程,总结数形结合的方法。 2.收获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认识了乘加和乘减,知道了怎样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预设2:数形结合的方法真好,我们更容易理解。 预设3:今天我们小组交流学习得很好,我还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很高兴。 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当堂检测 1.口算下列各题。 2.一共有多少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