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 3和4的乘法口诀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 3和4的乘法口诀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第3课时 3和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3和4的乘法口诀,在此之前学生自主编排了2和5的乘法口诀,这些内容为3和4的乘法口诀做了很好的铺垫。把3和4的乘法口诀编排在一起,口诀内容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杂技表演为情境导入,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特意安排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从而编出3和4的乘法口诀教材内容生动、直观,又充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又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数一数,或画一画、算一算,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和4的乘法口诀。
2.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3和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3和4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出示情景图。 师:这几天通过学习5和2的乘法口诀,我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杂技表演,今天老师就继续带大家去欣赏一场更加精彩的杂技表演。你知道小丑们在表演什么杂技项目吗?(晃板、耍球、頂碗) 师: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晃板、耍球、頂碗 生1:玩晃板的有4组,每组3人。 生2:一个小丑耍3个球、顶4个碗 生3:有4串红灯笼、每串3个;有4串黄灯笼,每串4个。 生1:玩晃板的有多少人? 生2:3个小丑耍几个球?4个、5个呢?3个小丑耍几个碗?4个、5个呢? 生3:一共有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杂技表演引入本节课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口诀,编制口诀 通过摆一摆或算一算,小组合作完成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师:我们先来解决小丑耍球的问题? 用你手里的小棒来表示小球摆一摆,还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算一算,解决3个小丑耍几个球?4个、5个小丑耍几个球,好吗?你们小组每个人的结果要达成一致,然后小组长把结果填在表一中。我们看一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默契,完成的最快好不好? 师:听明白了吗?那开始吧!待会请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我们摆学具、填表格,你能说说2个小丑手里耍几个球吗?3、4、5个小丑手里耍着几个小球,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 教师随机提问: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对应的口诀是?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和专家编出了一样的口诀,你们真了不起,看看这些口诀,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一起齐读一下我们的成果吧! (二)编制4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刚刚通过小丑耍球编制出了3的乘法口诀,那你能猜一下我们根据小丑顶碗可以编制出哪个数字的乘法口诀吗?为什么?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小丑顶碗来编制4的乘法口诀吧! 师:现在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者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表,完成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好不好? 师:观察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每句口诀对应着几个乘法算式呢?(除去四四十六之外,每句口诀对应着两个算式)。 师: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如:二人对口令,小组火车,男女生对抗赛等。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小棒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生:用乘法计算或者加法计算。 学生汇报: 生1:2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可以编制口诀二三得六。 生2:3个小丑9个球,是3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可以编制口诀三三得九。 生3:4个小丑12个球,是4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可以编制口诀三四十二。 生3:5个小丑15个球,是5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可以编制口诀三五十五。 学生齐读口诀。 生:竖着看,每相邻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 学生多种形式记忆口诀。 生: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 学生介绍摆小棒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生1:4个小丑16个球,4个4相加,口诀是四四十六。 生2:5个小丑20个球,表示5个4相加,口诀是四五二十。 生: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多4,从下往上看一个比一个少4。 生:除去四四十六之外,每句口诀对应着两个算式。 二人对口令,小组火车,男女生对抗赛记忆口诀。 通过学习5和2的乘法口诀,学生对于编制口诀的思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让其在小组内用各种方法解决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最后小组内达成一致,并且由小组长负责记录,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而且锻炼了小组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口诀是比较难以理解与记忆的,3和4的乘法口诀不像5和2的乘法口诀似的规律特别明显,所以记忆口诀也是本节课难点之一,采用找规律以及游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对口诀的理解与记忆。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把口诀填完整。 2.先算一算,再写出用到的口诀。 师: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且这两道算式对应同一句口诀。 3.一共有多少只毛毛虫? 师:一片叶子上有3只毛毛虫,有两片叶子,求有几只毛毛虫就是求2个3相加是多少。 学生开火车回答。 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三五十五,四四十六,三四十二,四五二十。 生1:,口诀是一三得三。 生2:12,口诀是三四十二。 生3:10,口诀是二五一十。 生4:6,口诀是二三得六。 生:一片叶子上有3只毛毛虫,有两片叶子,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口诀是二三得六。 本环节设计了不同层次、有梯度的课堂练习,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想法。 生1: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 生2: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四五二十。 通过小结,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加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3和4的乘法口诀的认识与理解。
环节五 拓展延伸 3和4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中国文化种有很多问题都与3、4有关。如:《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它浅显易懂,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老少皆宜。我们来看一下《三字经》的这一小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小节有多少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的口算出的?(4个3相加)列式为:( )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那你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吗?(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古代经典《三字经》与3和4的乘法口诀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环节六 课后活动 先尝试着自己整理1-5的乘法口诀,再横着背、竖着背背看,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通过整理再次熟练记忆1-5的乘法口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