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乘法与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乘法与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资源简介

乘法与加(减)的混合运算
课题 乘法与加(减)的混合运算 设计者
单元 采摘节——混合运算 单元主题或大概念或数学素养 运算能力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对应单元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 经历由分步列式计算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列综合算式解答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应用题及不同级两步计算混合运算顺序。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采用脱式进行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发展数学思想的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此类知识已有接触,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稍有难度。课堂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对于为什么先算乘的理解。 2. 计算综合算式时只写结果,没有过程;写法不规范。
综合呈现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 会用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知道各步计算的得数应写在什么位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评价 设计 核心目标 评价任务(包括情境和核心问题) 任务或问题序列 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
会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根据已有经验列出算式及说出自己的思路 观察情景图解读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思考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什么? 能够正确列出分布算式 能独立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将分布算式结合,并说出其中各部分的意义 3.理解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练习本
学习进程设计
环节一 学习任务: 通过已有经验,回顾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独立完成两道应用题:“小金今天练了8个毛笔字,爷爷今天练的是小金的5倍。今天小金和爷爷一共练了多少个毛笔字?”“ 校园里有8排松树,每排7棵。37棵松树已经浇了水,还有多少棵没浇水 ” 2.理解教师讲解后,尝试解决: “商店有7盒钢笔,每盒8支,卖了28支,还剩多少支 ”“ 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0页,小明看了4天,每天看9页,还剩多少页 ” 3.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4. 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展示初步成果 出示两道应用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题思路 (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及题目 (2)教师巡视,对探究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对各组的实验过程与成果做到实时跟踪与了解。 (3)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并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适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利用两道应用题为一组的方法,引导回顾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及方法,为综合算式做好铺垫,增加熟练度。
环节二 学习任务: 通过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实现从分布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了解正确的运算顺序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观察情境图,解读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还剩几只篮子? (1)列出算式。 (2)说一说算式中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3)尝试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全班交流算式及解题方法。 3、根据以上经验,列综合算式解决“3辆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1)先独立完成算式及计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订正。 4、思考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什么? 1、(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谈一谈发现了什么信息? 根据发现的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还剩几只篮子?” 通过学生交流,重点引导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指名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规范解题时的格式书写,引导学生交流、总结综合算式的等号和每一步的得数应该写在哪儿。 5、根据以上基础,引导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3辆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6、 引导思考: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什么? 总结:混合运算中,先乘后加(减)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图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和小组合作,理解算式中每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引导,了解混合运算中的正确运算顺序
环节三 学习任务: 通过之前对混合运算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3+57 29+56×4 112+23×5 374—25×6 756—62×9 924—32×8 2.学校运动会上,参加接力赛的有8组,每组4人。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4人,参加接力赛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 一套衣架9元,小红买了7套衣架,她给了售货员阿姨100元,阿姨要找给她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强调书写格式,及时订正 在遇到信息很多的应用题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6道混合运算和两道实际应用,巩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与加(减)的混合运算 先乘后加(减)
教学反思与改进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