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学科三年级集体备课课题 认识钟面时间 节次 第 一 节来源 青岛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钟面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三年级设计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 分析 一、课标摘录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二、课标分解 认识钟面,探索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会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刻,体验时间的长短。教材 分析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常见的量”教学。本单元学习将为后续学习24时计时法以及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 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能准确识别钟表上有关“整时”“半时”以及“大约几时”这几种特殊的时刻。学习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情景图、课件,利用学具实物操作。 结合具体事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评估任务 通过情境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认识时间单位。(对应目标1) 根据问题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并进行交流表达。(对应目标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应目标3)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同学们,参加过元旦联欢会吗?这是联欢会几个节目开始、结束的时刻,在钟面上能看到的,我们叫它“时刻”。 观察教材情境图,认识钟表。 学生能从情境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1、 出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 (1)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2)钟面上有多少大格,多少个小格? (3)关于时和分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好吗?”我们先画一个圆,钟面上有什么? 3.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 教师提问,学生根据问题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讨论的结果。 钟面上还有时针、分针和格子。 这12个数字均匀地排成一圈,把钟面平均分成5个大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3.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来计时的。 分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表达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时和分的关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标准提出问题:分针怎么走表示一分钟呢? 课件演示分针走 问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走到8是几分?你是怎么很快算出来的? 我们再研究时针是怎样表示1小时的? 用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分针跳一下是一分钟,演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钟。 2.简便做法:5×8=40分 3.时针走一大格表示一小时。时针走的是“大格”。 4.学生仔细观察,得出分针走一圈60分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小时,所以1时=60分 2时=( )分 5时=( )分 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2.可以流畅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练习 1.认时刻 谈话:请你正确读出神舟六号飞越青岛和珠穆朗玛峰上空的时刻,并记下来。(课件出示:飞越青岛上空是9时38分,飞越珠穆朗玛峰上空是12时15分) 谈话:12:15也叫做12点一刻,为什么把一刻定为15分呢?一起来看一段小资料的介绍。(课件演示古代铜壶滴漏的动画,让学生了解一刻为什么定为15分) 2.拨一拨 谈话:请在钟面上拨出13、14日神舟六号飞越北京上空的不同时刻。(课件出示两个时刻8时零2分和3时18分)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拨的。 3.连一连 谈话:这是丁丁在校一天的时间表,你能把时间与相应的事情连起来吗?(课件出示:起床:6:30;上课:8:00;吃午饭:12:00;放学:下午4:50)作业设计 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1时=60分 8:30 读作8时30分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几时半,以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学习的,知道是几时几分,会写几时几分,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班里很少学生会看时间,而计算经过的时间更是难点,因此还要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多体会,切实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