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互联网服务应用广【教材分析】1.单元位置与作用本课是初中信息科技课程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模块中第三单元 “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的开篇之课。此单元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为信息社会提供的多种典型服务,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影响,而本课作为起始课,起着引领本单元学习、为后续课程奠基的关键作用。2.与前后课联系承前:第一单元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建设成就以及互联网对个人、行业和文化的广泛影响,使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第二单元聚焦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如数据分包、网络协议、IP 地址、域名解析、路由服务等,让学生了解互联网运行的技术机制。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互联网提供的具体服务,是从互联网的原理和发展过渡到实际应用的重要衔接,帮助学生将之前所学知识与实际的互联网服务相联系,加深对互联网整体架构的理解。启后:后续课程如第 12 课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 将深入剖析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工作模式等;第 13 课 “万维网安全新协议” 探讨万维网安全相关协议;第 14 课 “互联网搜索新发展” 研究网络搜索原理和技术创新。本课所学的典型互联网服务及万维网的基本要素等内容,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概念铺垫,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万维网服务的复杂性、安全性以及搜索功能的实现原理等。【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基础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对互联网有一定接触,熟悉常见应用如网页浏览、社交媒体和简单搜索,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但对互联网服务原理、技术细节及服务间关系了解不足。例如,虽会用电子邮件,却不懂相关协议;浏览网页时,不了解其背后技术。此阶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理解抽象概念需借助实例和实践,如理解数据分包传输需类比生活场景。同时,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但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待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初现,可在沟通技巧、分工合理性等方面需加强培养。比如小组讨论易出现个别主导、部分参与度低,合作任务中职责不明、进度不一等问题。2.个体差异表现学生因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互联网接触程度不同,信息素养有别。部分学生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掌握新服务和应用;部分学生仅会基本操作,拓展应用了解少。教学中需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助力不同层次学生提升其数字素养。【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列举至少两种典型互联网服务(如文件传送、电子邮件、万维网等),知道每种服务的功能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2.知道万维网的三大要素,能感受它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优势。3.能使用万维网和电子邮件服务完成《寻找我最爱的书》项目创作并作分享。【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理解万维网的三大要素。教学难点:能意识到互联网服务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教学策略】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具备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项目导入 (3MIN) 展示学校读书节海报或视频,提问如何利用互联网找书和分享,介绍项目任务 观看,思考并分享想法。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主题和任务。知识新授(7MIN) 介绍典型的互联网服务 1.文件传送 2.万维网 展示万维网的三大要素(统一资源定位器 URL、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及其在寻找书籍过程中的作用。 聆听教师讲解,认真观察示例,理解万维网要素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万维网要素理论知识,结合实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为寻书任务奠定基础。实践操作 (7MIN) 完成学习任务单一,指导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提供学习平台建议(如百度百科、百度、微信读书等),引导学生开始利用万维网搜索喜欢的书籍。 巡视学生操作,观察学生搜索过程,及时为遇到困难(如关键词选择不当、搜索技巧欠缺等)的学生提供帮助,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万维网要素的应用。 接收任务单,根据教师建议选择合适的学习平台,运用万维网服务搜索自己喜爱的书籍,在任务单上填写书籍的网址、书名、作者、内容简介等信息,并标注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万维网)及协议(HTTP 或 HTTPS)。 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请教,积极探索有效的搜索方法,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万维网要素在寻书中的重要性。 发放任务单明确任务要求,培养学生任务意识和信息记录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实践。 提供学习平台建议并巡视指导,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寻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万维网服务的运用能力。知识新授 (3MIN) 讲解电子邮件服务与传统邮件的异同及基本原理,包括邮件的发送(SMTP 协议)和接收(POPv3 协议)过程,使学生理解邮件传输机制。 听教师讲解,理解电子邮件服务原理,了解邮件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 通过传统邮件与电子邮件在传送上的异同,将抽象的技术知识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理解邮件传输的底层机制,为正确使用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操作 (10MIN) 学习任务二:注册并分享读书任务。 演示 Outlook 邮箱注册步骤,展示撰写邮件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邮件格式规范和礼貌用语。 发放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完成邮箱注册后,填写本人邮箱地址、同伴收件邮箱地址、邮件主题等信息,并选择发送和接收邮件使用的协议(SMTP 和 POPv3)。 巡视学生注册和填写过程,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注册自己的邮箱账号,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个人信息,确保注册成功。 依据教师展示的方法,撰写邮件,将任务一中寻找的书籍信息整理后作为正文内容,以学习单文件为附件,填写完整收件人、主题等信息,选择正确的协议,准备发送邮件。 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确保准确完成任务,掌握电子邮件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邮件分享做好准备。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强调格式规范和礼貌用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交流习惯。 发放任务单并巡视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顺利掌握电子邮件服务的基本操作。成果展示与交流(6MIN) 选取部分学生完成的《互联网服务应用广》学习单进行展示。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在 “寻找我最爱的书” 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等。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鼓励他们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如对书籍选择的看法、邮件内容的丰富程度、分享的清晰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被选中展示的学生自信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单内容,并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重点突出自己在利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 其他学生专注倾听展示同学的分享,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在评价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点评,记录重点内容,明确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灵感,拓宽视野,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互联网服务应用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与评价(3MIN)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互联网服务在 “寻找我最爱的书” 项目中所展现的优势,提问学生在本节课的项目实践中获得了哪些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积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真思考互联网服务的优势,结合自己在项目中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感受互联网服务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加深对互联网服务价值的认识。 通过回顾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关键知识点和技能。 总结互联网服务优势和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让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服务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