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小数》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围绕小数展开学习,从生活情境入手,借助蕴含在科技、生活、家居中的小数,引入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本单元教材基本结构如下:【学情分析】建构小数【单元整合与重构】【教学目标】素养指向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数感 量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几何直观 推理意识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 含义,会读、写小数,会比较 小数的大小,在解决简单实际 的问题中,学会计算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 2.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发展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 学的价值。 第一、二课时: 1.会读写小数。 2.以米为单位,借助直观操作,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2.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体会数之间的联系,体会数概念的一致性,形成数感。第三课时: 1.能直观描述小数,能从数量抽象出数,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2.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第四课时: 1.掌握一位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悟十进制计数法。 2.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第五课时: 1.掌握一位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感悟十进制计数法。 2.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单元整体框架】【单元内容对应课标学习要求】《新课标》指出: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均要以“计数单位“作为核心要素统领。在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小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是小数的起始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沟通分数和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数认识的再一次扩展。课标要求:第二学段 (3—4 年级) 第三学段 (5—6 年级)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2.能直观描述小数,能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会进行一位小数加减运算。 4.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小数单 位,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发展学生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 2.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认识小数的基础,从所表示的意义来看,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即平均分) 之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借助分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小数的含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