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运算律整单元-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运算律整单元-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课题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1.教材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教材从购树苗和花苗这样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方法,写成一个等式,初步感受运算律,然后通过学生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运算律.教材在“想想做做”的练习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第3、4题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3.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运算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5.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运算律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苗木基地,了解校园绿化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树苗和花苗的种植情况,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新课探究 师: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方法一:(56+72)+28=156(棵) 方法二:56+(72+28)=156(棵) 师: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80+88)+112 80+(88+112)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 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ɑ+b)+c=ɑ+(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字母表示:ɑa+b ﹦b+aɑ 四、处理自主练习第1、2题 第1题。直接巩固加法运算律的练习题 自主练习第2题。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加法运算律的练习题,用早准备好的卡片进行练习。 五、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ɑ+b)+c=ɑ+(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ɑ+b ﹦b+ɑ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练习课
课题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的含义,这节课就是应用两个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规律,进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4.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5.教学环境与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游玩? (1)176 + 95 + 24 = 还可以怎么列式: (2)176 + 24 +95 =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发现方法2计算起来简便,因为176 + 24=200)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板书) 试一试: 1.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就简算,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234 + 700 + 300 287 + 38 +13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132+(68+54) (2)147+89+53+11+36 (3)350+195+105+850 (4)26+(89+74) 二、自主练习 1、算一算,填一填。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ɑ-b-c=ɑ-(b+c) (2)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432-123-77 435-(135+189) 317-49-11-40 369-142-58 728-(350+228) 356-147-100-53 2.算一算,填一填。 3.要使计算简便,卡片上的数可以是几? 4.下面是某地区近几年校舍改造经费投入情况 5.6(课件) 你知道吗? 高斯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 1+2+3+4+5…+100=?”。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高斯却在几秒钟内给出了答案。同学们都非常纳闷。你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吗 三、回顾反思 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方法是:先观察算式中每个加数的特点,分析有没有简算的条件,也就是有没有相加是整时整百整千的,不能简算的就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课题 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1.教材分析 乘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跟学生前面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的运算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5.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看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小组讨论) 学生提后,教师板书: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根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1)先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算20袋多少千克。 (2×25) × 20 = 50× 20 = 1000(千克) (2)先算一共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多少千克。 2 ×(25 × 20) = 2 × 500 =1000(千克)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展开讨论 通过计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来验证一下: (生在小组内自己解答) 自己举例验证: 7 × 8 × 5 = 7 ×(8 × 5) 90 ×50 × 6 = 90 ×(50 × 6) 生讨论发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结合律。字母表示 (a . b). c = a . ( b . c )(板书) 乘法运算中还有其它的运算定律吗?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字母表示a . b = b . a(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运算简便吗? 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 125 × 7 × 8 125 × 7 × 8 = 125 × 8 × 7 = 7 × (125 × 8 ) = 1000× 7 = 7 × 1000 = 7000 = 7000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课件) 第一题:学生自己解答,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第三题:网络连接 第四题:在○里填上“>”、“<”或“=”。 第五题:先计算,再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回顾反思
板书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 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乘法结合律 ( a .b ).c = a .( b .c )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课题 乘法分配律
1.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加法的运算,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同时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
4.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5.教学环境与准备 每人一张验证卡:能举例验证一下吗?你想怎样验证? 探索活动要求 : 1.在验证卡的横线上写出两组算式。 2.为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举例验证时,较大数、较小数及特殊数(如1、0等)的例子都要有。 3.如果数据较大,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信息,提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问题1: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想一想: (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12+8)×9 (2)12×9+8×9 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12+8 是每行有多少颗花?再乘 9就算出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颗了。 12×9表示 芍药一共有多少颗?8×9 表示 牡丹一共有多少颗?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颗了。 比较两种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问题2.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试着做一做。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5×8 + 10×8 (15 + 10)×8 比较两种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三、合作探索 观察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2+8)×9=12×9+8×9 8×(15+10)=8×15+8×10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 能举例验证一下吗?你想怎样验证? 1.在验证卡的横线上写出两组算式。 2.为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举例验证时,较大数、较小数及特殊数(如1、0等)的例子都要有。 3.如果数据较大,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通过验证,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律。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吗? (12+ 8)×9 = 12×9+8 ×9 (15+10)×8 = 15×8+10×8 (a+b).c=a.c+b.c (a+b)×c=a×c+b×c a×(b+c)=a×b+a×c 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吗? 四、巩固练习 (课件) 1.想一想,做一做。 ① 236×3+ 7×236 =(□ + □ )×□ ② (125 + 60)×□ = 125×8 + 60×8 2. (1)这列火车最多能乘坐多少乘客?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回顾反思 观察——猜想——结论——验证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 4×(5+3)=4×5+4×3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课题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如果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因数相同,另外两个因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这两种情况分别在例题和“试一试”中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5.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上衣85元。裤子45元。背心32元。买102件背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索 1.买背心一共要付多少元? (板书) 32 × 102 计算方法: (1)口算 (2)笔算 (3)32 × 102(板书) =32 ×(100+2 )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 = 32×100 + 32×2 = 3200 + 64 = 3264(元) 2. 试一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05 135×6+65×6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自主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1)21×17+21×13 (17+13)×21 (2)24×8+16×8 (24+16) ×8 2.怎样简便怎样算。 56×67+ 56×33 32×(200+3) 85×199+85 39×101 3.填一填,想一想,算一算。 12×(8-5) ○12×8-12×5 (40-4)×25○40×25-4×25 15×7-5×7○(15-5)×7 18×9-8×9○(18-8)×9 (1)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ɑ- b)×c =ɑ×c -b×c ɑ×c -b×c=(ɑ + b)×c (2)用上面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164×9-64×9  (80-8)×25 4.解决问题(课件) 四、回顾与反思
板书设计 1.买背心一共要付多少元? 32 × 102 计算方法: (1)口算 (2)笔算 (3)32 × 102 =32 ×(100+2 )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 = 32×100 + 32×2 = 3200 + 64 = 3264(元) 试一试:12×105 135×6+65×6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