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配套初中数学苏科版「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3 相交线第1课时-对顶角小学里,我们已经认识了相交线.如图,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相交的直线,那么,如何描述这些相交线的位置关系呢 答:可以通过角来描述这些相交的直线.对顶角将两根细木条钉在一起,可以形成哪些角 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发现1: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发现2:相对的两个角相等。对顶角我们可以将两条木棒抽象成两条直线,那么我们会得到四个角。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作对顶角(opposite angles)。例如:∠1和∠3是对顶角;∠2和∠4是对顶角.对顶角性质猜想:对顶角相等吗?你能证明∠1=∠3吗?答:相等,理由:因为∠1,∠3都是∠2的补角,所以∠1=∠3.同理,可以得到∠2=∠4.结论: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符号语言:因为∠1和∠3为对顶角所以∠1=∠3∠1的对顶角是哪个角 你还能找出哪些对顶角 (只用含数字的表示)对顶角答:∠1的对顶角为∠4;图中对顶角还有:∠2和∠5是对顶角;∠3和∠6是对顶角.注意:(1)两条直线相交产生对顶角,对顶角的三个特征(①有公共顶点;②无公共边;③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每两条直线就有两对对顶角,因而找对顶角的关键是看共有多少组两两相交的直线.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猜想:∠1和∠4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答:互补.理由:因为∠AOB为平角,所以∠1和∠4互补.同理,可以得到∠2与∠3互补.结论:两直线相交,邻补角有四对,分别为∠1和∠4、∠4和∠3、∠3和∠2、∠2和∠1.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答:1. 相同点:互为邻补角、互为补角都是和为180°;2. 不同点:互为邻补角与位置有关;互为补角与位置无关.直线AB,CD 相交于点O,OE平分∠AOC.OE的反向延长线OF平分∠BOD吗 为什么 解:OF平分∠BOD.理由:根据“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得∠AOE=∠BOF,∠COE=∠DOF.因为OE平分∠AOC,所以∠AOE=∠COE.所以∠BOF=∠DOF,即OF平分∠BOD.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若∠AOD=130°,求∠AOE的度数.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 请说明理由 . 答:(1)不是,因为它们两个角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到;(2)是;(3)不是,无公共顶点;(4)不是,因为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到.2.如图,如何在围墙外面测量两堵围墙的底边OA,OB 所形成的∠AOB的大小 解:如图所示,可以延长AO、BO,则我们只需要测量∠COD,利用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得,∠AOB=∠COD.DC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BOD与∠BOE互为余角,∠AOC=72°.求∠BOE的大小.解:因为∠AOC和∠BOD为对顶角,所以∠BOD=∠AOC=72°,又因为∠BOD与∠BOE互为余角,所以∠BOD+∠BOE=90°,所以∠BOE=90°-∠BOD=90°-72°=18°.4.观察下列图形,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1)如图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2)如图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3)如图3,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4)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5. 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DOE=80°,∠DOF:∠AOD=2:3,射线OE平分∠BOF,则∠BOC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答:设∠DOF=2x,因为∠DOF:∠AOD=2:3所以∠AOD=3x因为∠DOE=80°所以∠EOF=∠DOE-∠DOF=80°-2x因为射线OE平分∠BOF所以∠BOF=2∠EOF=160°-4x因为∠AOB=180°所以∠AOD+∠DOF+∠BOF=2x+3x+160°-4x=180°所以x=20°,所以∠BOC=∠AOD=3x=60°故选择B选项B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3《相交线》第1课时 对顶角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包括交点、对顶角、邻补角等,学生能够识别并准确画出相交线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学生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2.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会画出对顶角,能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和邻补角的识别和性质.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进行几何推理.一、情境导入小学里,我们已经认识了相交线.如图,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相交的直线,那么,如何描述这些相交线的位置关系呢 答:可以通过角来描述这些相交的直线.师生活动:先教师展示,学生回答,然后师生互动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小学知识的回忆,既唤醒了孩子的旧知,又巧妙引入新知,承上启下,更有利于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新知探究1.对顶角(1)将两根细木条钉在一起,可以形成哪些角 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发现1: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发现2:相对的两个角相等。我们可以将两条木棒抽象成两条直线,那么我们会得到四个角。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作对顶角(opposite angles).例如:∠1和∠3是对顶角;∠2和∠4是对顶角.(2)性质猜想:对顶角相等吗?你能证明∠1=∠3吗?答:相等,理由:因为∠1,∠3都是∠2的补角,所以∠1=∠3.同理,可以得到∠2=∠4.结论: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符号语言:因为∠1和∠3为对顶角所以∠1=∠3(3)寻找对顶角∠1的对顶角是哪个角 你还能找出哪些对顶角 (只用含数字的表示)答:∠1的对顶角为∠4;图中对顶角还有:∠2和∠5是对顶角;∠3和∠6是对顶角.注意:(1)两条直线相交产生对顶角,对顶角的三个特征(①有公共顶点;②无公共边;③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每两条直线就有两对对顶角,因而找对顶角的关键是看共有多少组两两相交的直线.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师生问答方式,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设计意图:对顶角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直观展示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性质,掌握其相等关系,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2.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猜想:∠1和∠4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答:互补,理由:因为∠AOB为平角,所以∠1和∠4互补.同理,可以得到∠2与∠3互补.结论:两直线相交,邻补角有四对,分别为∠1和∠4、∠4和∠3、∠3和∠2、∠2和∠1.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邻补角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实例和图形,让学生理解邻补角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其互补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讨论1 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答:1、相同点:互为邻补角、互为补角都是和为180°;2、不同点:互为邻补角与位置有关;互为补角与位置无关.三、应用举例:例1 直线AB,CD 相交于点O,OE平分∠AOC.OE的反向延长线OF平分∠BOD吗 为什么 解:OF平分∠BOD.理由:根据“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得∠AOE=∠BOF,∠COE=∠DOF.因为OE平分∠AOC,所以∠AOE=∠COE.所以∠BOF=∠DOF,即OF平分∠BOD.变式: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若∠AOD=130°,求∠AOE的度数.解:因为∠AOC与∠AOD为邻补角所以∠AOC=180°-∠AOD=50°因为OE平分∠AOC所以∠AOE= 0.5∠AOC=25°.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逐个解决所给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的定理解决数学问题,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四、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 请说明理由.答:(1)不是,因为它们两个角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到;(2)是;(3)不是,无公共顶点;(4)不是,因为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到.2.如图,如何在围墙外面测量两堵围墙的底边OA,OB 所形成的∠AOB的大小 解:如图所示,可以延长AO,BO,则我们只需要测量∠COD,利用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得,∠AOB=∠COD.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BOD与∠BOE互为余角,∠AOC=72°.求∠BOE的大小.解:因为∠AOC和∠BOD为对顶角所以∠BOD=∠AOC=72°因为∠BOD与∠BOE互为余角所以∠BOD+∠BOE=90°所以∠BOE=90°-∠BOD=90°-72°=18°4.观察下列图形,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1)如图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2)如图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3)如图3,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4)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__________对对顶角;答:(1)2对;(2)6对;(3)12对;(4)n(n-1).5.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DOE=80°,∠DOF:∠AOD=2:3,射线OE平分∠BOF,则∠BOC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答案:设∠DOF=2x,因为∠DOF:∠AOD=2:3所以∠AOD=3x因为∠DOE=80°所以∠EOF=∠DOE-∠DOF=80°-2x因为射线OE平分∠BOF所以∠BOF=2∠EOF=160°-4x因为∠AOB=180°所以∠AOD+∠DOF+∠BOF=2x+3x+160°-4x=180°所以x=20°,所以∠BOC=∠AOD=3x=60°故选择B选项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及应用.五、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2. 布置一个观察任务,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寻找生活中的相交线,下节课分享.1.实例引入:在教授新概念时,通过生活实例快速吸引学生兴趣,但需注意实例与知识点的紧密关联.2.活动式学习:学生参与度高,动手实践加深理解,需平衡活动与知识传授的时间。3.鼓励提问:营造开放氛围,学生提问积极,但需引导提问方向,避免偏离主题.4.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知识实用性,但需确保联系自然,不牵强附会.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3.1对顶角 教案.docx 6.3.1对顶角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