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应用《聪明的测量员》“丝绸之路”——特殊物体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 45 页综合应用《聪明的测量员》。【教材简析】本节《聪明的测量员》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技 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让学生探索生活中关于一些特殊物体的测量方法,如长度、质量和面积等,能够注意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察觉并判断特殊物体的属性,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2)数学思考 了解特殊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清晰表达对问题的见解,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推理,体会独立思考对于形成数学思维的作用,通过制订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实践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规划意识、反思意识,培养模型思想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意识。(3)问题解决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特殊物体的测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出测量特殊物体的具体方法,进而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测量活动中积累经验,学习分析测量特殊物体的过程,进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4)情感态度 认识数学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体验和欣赏数学文化的价值,发展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和感知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认真观察特殊物体,收集测量方法,并提炼概括测量特殊物体的步骤,包括物体的长度、面积以及质量等的测量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培养。【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借助数学知识等尝试推理测量特殊物体时所依据算理算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能够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培养。【教具准备】课件、测量物体、工具。【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很轻、很小、很薄的物体的长度、质量或面积,明确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填写研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引入情境师:同学们,距今两千二百多年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以西安为起点,连接地中海各国的经济贸易通道,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过了千年,已经发展为了如今的一带一路。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走廊,去看一件当年发生的小事儿吧。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向西域各国宣传大汉精品丝绸却遭到了讥讽质疑...大宛国王刁难道:“空口无凭,如果使者能量得一片丝绸的厚度,称出其重量,量出丝绸上图案的大小面积,我便相信你。”同学们,如果你是张骞,别人质疑我们的国家,那你要怎么办呢?生:去测量!师:像这样有小、又薄、又轻的物体该如何测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特殊物体的测量!【设计意图: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丝绸之路”情境,以张骞出使西域中的一个小故事开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师:在这里我们以普通布料代替丝绸,蚊帐布代替网眼图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自己要测量的事项,并将学习单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师:时间到了,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的同学注意要说清楚你选择测量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好,那我们开始吧,谁来说说你的研究方案?1.测量一张白纸厚度生:我们先是测了 10张丝绸总的厚度,然后将总厚度除以张数就得出来了每张的厚度总厚度÷张数=一张丝绸的厚度师:很好,但是一次尝试出来的结果是否具有说服力呢?如果想让你的结果具有说服力我们需要怎么办呢?生:多多尝试几次,可以取平均值,这样的数据比较准确师:是否还有补充?生:还要把丝绸压得更紧一些,尽量没有缝隙,让数据更精准2.测量一张丝绸的重量师:根据刚刚测量的实验过程,你们的研究方案需要改进调整吗?生:我们同样是先测量了 10张丝绸的重量,然后除以张数得到每张的重量,根据刚刚的实验过程,应该还要再多次试验一下,这样得出来结果比较精确。这是你们小组的结论。每张丝绸的重量=总的重量÷张数3.测量丝绸方格花纹的面积生:可以先测量出边长为五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数出其中格子数来,结论是总面积÷格子数=一个格子的数量师: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好,其实呀,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也想到了这个办法,在张骞的成功证明之下,大宛王心服口服,答应与汉朝建立友好往来。形成了此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一段历史佳话。【设计意图:此环节在拓展应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角度。在学生思想互相交流碰撞之间,实践方案逐步成型且完善,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总结提升,建立模型谈话: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预设:都是测量微小的量,都是通过整体求个体......谈话:这种通过整体求个体的方法,你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吗?我们可以叫做“测多算少”法(板书:测多算少法)。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先制订方案(板书:制订方案),明确了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实验探究),通过测量多组数据求平均值,得到比较科学准确的数据,最后进行总结反思(板书:总结反思),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制订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实践活动,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1.测多算少法的生活应用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也需要用到这种特殊的测量方法?预设:头发、曲别针、大米......小结:当一个物体过于小、薄、细时,可以通过测量多个来计算一个。还有哪些情况特殊的测量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呢?2.张骞从使者驿站走到大宛王宫大概需要多少里路,你能想办法算出来吗?一步的长度×步数=驿站到王宫的距离测少算多法3.大宛国国王有一玉佛像,想在外圈镶一金边,送给张骞作为使者礼物,大概需要多长的金边呢?棉线拉直的长度=金边的长度化曲为直法4.张骞回赠国王一枚玉佩作为回礼,玉佩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呢?玉佩体积=溢出水体积转化法谈话总结:同学们,在张骞的这一个小小故事中,我们见到了四种问题,也分别学会了解决他们的方法,其实这四个方法都指向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这个思想不仅仅可以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带领我们去了解更加广阔的世界。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天和地的距离吗?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 5层:对流层(海平面—9千米)、平流层(9~45千米)、中间层(45~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400千米)和外大气层(400千米以上)。你知道这是怎么得来的吗 地球与太阳的最大距离是 1.521×108千米,与月亮之间的平均距离是 3.84×105km 你知道这又是怎么得来的吗?这里面可有大学问,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做一个课前分享。【设计意图:此环节在拓展应用中,学生通过解决张骞出使西域的四个问题,感受到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多角度,并且意识到,这些方法都指向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谈话:这节课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丝绸之路由一条蜿蜒小路发展为如今的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篇章,更是印证了这一句话,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想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要记得:从小事做起!【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进一步延伸,进行价值观的提升与导向,帮助孩子树立万事从小做起的价值观。认识数学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体验和欣赏数学文化的价值,发展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