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比例第6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题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看图,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巨人国里的巨人好高大啊,比淘气高大太多了。师:是的,“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所以他们的教室也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二、探究新知1.感受图形的放大。师: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请你帮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一想,并说一说。预设1:假设巨人班里人数和咱们班差不多。预设2:巨人的身高差不多是咱们的4倍,把咱们教室的长、宽、高都扩大4倍就可以了。预设3:桌椅文具……,所有物品都得放大4倍。……学画放大后的图形。(1)画图形。师: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请先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自己试着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图并展示。预设1:把长放大到4倍,宽不变。预设2:把宽放大到4倍,长不变。预设3:把长放大到4倍,宽也放大到4倍。师:他们的画法正确吗?预设:第1种画法和第2种画法是错误的,第3种画法正确。师: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即放大后图形的长与放大前图形长的比是4∶1,放大后图形的宽与放大前图形宽的比是4∶1。师:谁能来总结一下如何按比放大图形呢?预设:图形按比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2)图形放大后周长和面积的变化。师:计算扩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周长,说说你的发现。预设:原图:(5+3)×2=16放大后图形:(20+12)×2=6416×(4)=64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周长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师:图形扩大后,面积肯定也会扩大,面积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预设:原图:5×3=15放大后图形:20×12=24015×(16)=240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6倍。学画缩小后的图形。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那么,会不会画缩小后的图形呢?师:同学们请看,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画缩小后的图形。预设:师:画得正确吗?预设:正确。师:谁能来说一说如何按比缩小图像呢?预设:图形按比缩小时,要使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4.对比总结。观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三、巩固运用完成教材第25页第1~4题。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思考完成。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前后,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图形开始,引导学生弄清图形按一定比变化的情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比较中体验到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按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整节课学生表现较为活跃,课堂气氛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