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7.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春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7.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7.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7.2.2平行线的判定,内容包括: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引入对于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先由平行线的画法得到判定方法1,再经过简单推理得到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经历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能够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应用意识.
2.目标解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从“平行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入手,借助画平行线的过程对判定方法1进行探究,再从转化的角度,推导出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研究路径. 学生在观察、归纳、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关于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推理意识.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行线模型,再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以下难点: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基本事实,学习过程中并未证明,学生可能不易接受.
2.对学生来说,要准确地在复杂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判断其数量关系难度较大.
3.在实际运用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时,如何正确书写推理过程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规范地运用已知条件推出结论,这涉及对几何语言表达的熟练掌握,刚接触几何证明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步骤不完整或者逻辑混乱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会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问题1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玻璃,如何检验它相对的两条边是否平行?
利用平行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有没有其他判定方法呢?
问题2 通过学习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知识,同学们都认识了哪些角呢?
对顶角,邻补角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对顶角和邻补角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相交线,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能否帮助我们刻画平行线呢?
设计意图:结合已学内容(对顶角、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类比迁移的数学研究路径,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1 如图,在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追问1 ∠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答:∠1和∠2是同位角.
追问2 ∠1和∠2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答:∠1=∠2.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基本事实(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因为 ∠1=∠2,所以a∥b.)
追问 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能否利用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探究2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内错角∠1与∠2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出a∥b?
同旁内角∠1与∠3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出a∥b?
解:(1)当∠1=∠2时,能得出a∥b.
理由如下:
因为∠1=∠2(已知),
∠2=∠4(对顶角相等),
所以∠1=∠4(等量代换),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因为 ∠1=∠2,所以a∥b.)
解:(2)当∠1与∠3互补时,能得出a∥b.
理由如下:
因为∠1与∠3互补(已知),
∠4与∠3互补(邻补角互补),
所以∠1=∠4(同角的补角相等),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追问 你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解:(2)当∠1与∠3互补时,能得出a∥b.
理由如下:
因为∠1与∠3互补(已知),
∠2与∠3互补(邻补角互补),
所以∠1=∠2(同角的补角相等),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因为 ∠1+∠2=180°,所以a∥b.)
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
问题解决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玻璃,如何检验它相对的两条边是否平行?
度量∠1和∠2的度数,若∠1=∠2,则上下两条对边平行.(方法不唯一)
设计意图:将三种判定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避免了单纯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图表通过箭头、线条、框架等形式进行清晰的梳理和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和知识的整合。
(三)典例分析
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转化1 自然语言→符号语言
如图,直线a,b,c是平面内的三条直线,如果b⊥a,c⊥a,那么b∥c吗?
转化2 平行线→同位角→垂直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
∵b⊥a,
∴∠1=90°,
同理 ∠2=90°,
∴∠1=∠2.
又 ∠1和∠2是同位角,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因为”,符号“∴”表示“所以”.)
追问 你还有其他转化方法吗?
转化2 平行线→内错角→垂直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
∵b⊥a,
∴∠1=90°,
同理 ∠2=90°,
∴∠1=∠2.
又 ∠1和∠2是内错角,
∴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转化2 平行线→同旁内角→垂直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
∵b⊥a,
∴∠1=90°,
同理 ∠2=90°,
∴∠1与∠2互补.
又 ∠1与∠2是同旁内角,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转化3 符号语言→自然语言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追问 “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在同一平面内”不可以省略.(学生举出反例即可)
设计意图:转化思想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转化途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尝试寻找不同的转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三种判定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学生能体会到不同解法背后的原理相通性,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
1. 如图,E是AB上一点,F是DC上一点,G是BC的延长线上一点.
(1)如果∠B=∠DCG,那么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2)如果∠D=∠DCG,那么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3)如果∠D+∠DFE=180°,那么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解:(1)AB∥DC. (2)AD∥BC. (3)AD∥EF.
2. 如图,木工常用角尺画平行线,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如图,在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a∥b的是( D )
A.∠2+∠5=180° B.∠2=∠4 C.∠4+∠5=180° D.∠1=∠3
4. 在铺设钢轨时,两条钢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已知∠2是直角,要判断两条钢轨是否平行,只需要再度量图中标出的哪个角,为什么?
解:方法1:度量∠3,若∠3=90°,则两条钢轨平行.理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方法2:度量∠4,若∠4=90°,则两条钢轨平行.理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度量∠5,若∠5=90°,则两条钢轨平行.理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 如左图是两条道路互相垂直的交叉路口,你能画出它的平面示意图(用两条平行线段表示一条道路)吗?你能用类似的方法,画出右图的平面示意图吗?你能画出两条道路呈45°角的交叉路口的平面示意图吗?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归纳总结
感受中考
1. (2020 郴州)如图,直线a,b被直线c,d所截.下列条件能判定a∥b的是(D)
A.∠1=∠3 B.∠2+∠4=180° C.∠4=∠5 D.∠1=∠2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2022 台州)如图,已知∠1=90°,为保证两条铁轨平行,添加的下列条件中,正确的是(C)
A.∠2=90° B.∠3=90° C.∠4=90° D.∠5=90°
3. (2021 兰州)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则 BC ∥ ED ,理由是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 (2020 咸宁)如图,请填写一个条件,使结论成立:∵ ∠1=∠4 ,∴a∥b.(答案不唯一)
第3题图 第4题图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小结梳理
(八)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7.2 第2题,第12题.
2.探究性作业:
(2024 苏州)如图,在正方形网格内,线段PQ的两个端点都在格点上,网格内另有A,B,C,D四个格点,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连接AB,则AB∥PQ
B.连接BC,则BC∥PQ
C.连接BD,则BD⊥PQ
D.连接AD,则AD⊥PQ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