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1教学不进位的情况,教材呈现了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并给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比较算法的异同中,感悟转化思想的运用。(二)核心能力通过点子图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理解算理,培养几何直观;在对比多种算法时,感受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三)学习目标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笔算的算理,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2.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笔算的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四)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五)学习难点理解笔算的算理。二、教学设计1.回顾旧知,计算导入(1)口算 22×3= 11×5= 19×30= 16×50=(2)谈话:我们还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大家回忆一下笔算方法,再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4×2 78×7【设计意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课第一环节,复习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学生探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准备了条件,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问题探究①呈现例1。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②揭示课题:请认真观察,再想一想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③请大家想一想,这个算式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演示点子图的生成过程,一个点表示一本书,每行14个点,表示一套书,一共12行)请大家借助点子图画一画,算一算,并跟同桌交流一下吧。④交流算法,对比异同。请学生展示各自的算法,并利用点子图直观的表示出来。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交流后得出:都是采用“先分后合”的思路,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旧知来解答的。【设计意图: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比较算法的异同中,感悟转化思想的运用,调动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增加解决问题的多样能力】⑤分析优化,统一方法。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简单?【设计意图:重点铺垫“分成10套和2套的计算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口算过程,为引出竖式埋下伏笔,解决了从直观的点子图到竖式跨度大的问题】⑥尝试用竖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大家已经达成共识,都认为第三种方法更简单,点子图真一个好工具,那如果计算更大的两位数乘法,用点子图还方便吗?如果让大家用竖式表达出第三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该怎么写呢?请大家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14×12的结果。⑦展示竖式,并借助点子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利用学生展示的笔算方法,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14,得28;再用十位上的1乘14得14个10。然后,把这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笔算: 1 4× 1 22 8------14×2的积(2套书的本数)1 4 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数)1 6 8提出问题: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40的0可以省去吗?【设计意图:明确每一步的含义,利用乘法的意义掌握算法,进一步规范算法】思考:计算过程中用到哪四句乘法口诀呢?为什么这四句乘法口诀的得数加在一起不是168呢?进行小组活动,并在点子图上圈一圈每一句代表的本数吧。【设计意图:用点子图展示笔算方法,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自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⑧讨论交流,总结算法。大家已经明白了笔算的道理,请大家再认真观察笔算过程,说一说计算的方法。(第一步用第二个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数;第二步再用十位去乘第一个数,最后把两部分的积相加。)【设计意图:由提出问题到探讨笔算方法,再到小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活动全过程。这其中的探讨笔算方法是活动中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亲历了自主尝试、讨论交流、共同整理的序列活动,经历了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老师用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边唱一边理解吧。【设计意图:趣味记忆,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吸引注意力,强化知识结构。】巩固练习。(1)做一做解决问题张老师带39名同学去公园游玩,准备用500元买门票,够吗?4.课堂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