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蚕丝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蚕丝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蚕丝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相关内容。
【素养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整数乘法的算法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读一读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如何列式呢?
预设:从题中可知,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春蚕吐的丝大约是秋蚕的1.25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所以列式为:1.2×1.25。
(2)尝试计算。
师:这道小数乘法的计算题如何计算呢?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师:列竖式时,为什么把1.25放在上面?小数点需要对齐吗?
预设:因为计算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所以位数多的写在竖式的上行,位数少的写在竖式的下行。计算时末尾对齐,小数点不需要对齐。
师:积为什么是1.5,是一位小数呢?
预设:1.25是两位小数,1.2是一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得数是1.500,然后根据小数的性质,把末尾的0去掉,最终结果是1.5。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非常棒。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把小数乘法转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根据乘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去掉0。
师:有同学是这样算的,这种计算方法对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1+0.2×0.25是怎么来的?
引导学生发现:1.2可以看成1和0.2,1.25可以看成1和0.25,然后交叉相乘就可以得到1×1+0.2×0.25。
师:这个方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正确呢?大家可以结合图形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预设:这种算法是错误的。1.2×1.25表示长
方形的面积,把1.2看成1和0.2,1.25看成1和
0.25,1×1算的是大涂色部分的面积,0.2×0.25算
的是小涂色部分的面积,少算了两块空白部分的面积,
也就是少算了1×0.2和1×0.25。
师:你能把这个算式改正过来吗?
预设:1.2×1.25
=1×1+0.2×0.25+1×0.2+1×0.25
=1.5(千米)
2.解决问题(2)。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如何列式呢?
预设:一条秋蚕吐的丝的质量约是0.35克,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丝,也就是求300个0.35是多少,列式是0.35×300。
(2)尝试计算。
师:0.35×300如何计算呢?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预设1:
预设2:
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单?
预设:第二种方法。
师:是的,当我们遇到小数乘整十或整百数的时候,可以选择这种更加简洁的方法计算。先把0放在后面,算完以后添上末尾的0。
3.小结小数乘法计算要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列竖式计算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预设2:要数对小数位数,并点上小数点。
预设3:还要保证乘、加基本口算的准确性。
4.探究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自主计算,指名汇报计算结果。
师:观察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2.3乘大于1的数时,结果就比2.3大;2.3乘1结果还是2.3;乘小于1的数时结果就比2.3小。
师:这里有什么规律吗?别的小数乘法算式,也会这样吗?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预设:2.4×0.3=0.72,2.4×1=2.4,2.4×1.5=3.6,2.4×3.2=7.68。也符合乘大于1的数时,结果就比2.4大;乘1结果还是2.4;乘小于1的数时,结果就比2.4小。
师:看来,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大小与乘数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谁能来总结一下你的发现吗?
预设:在小数乘法中,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材P43“练一练”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蚕丝
1.2×1.25= 1.5(千米) 0.35×300=105(克)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介绍春蚕和秋蚕的相关知识,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在生活中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升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新知探究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尝试计算,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新知,教师再进行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