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比一比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比一比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比一比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相关内容。
【素养目标】
1.结合“比一比”的现实情境,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学思维,增强数感,积累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难点:能灵活运用知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们认识这几座山吗?有同学去爬过吗?
学生发完言后,教师适当介绍这几座名山。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到了什么?
预设:黄山的海拔约1865米,香山的海拔约575米,泰山的海拔约1533米,华山的海拔约2155米。
师:海拔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山的高度。你们会比较这些山的高度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这些山的高度。
二、探究新知
1.借助现实情境比大小。
师:这几座山,谁最矮?请同学们试着比一比,说一说。
学生尝试比较,然后举手汇报:
预设1:黄山、泰山、华山都超过了1000米,香山不到1000米,肯定香山最矮。
预设2:我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数位顺序表,把这些数写在数位顺序表里,可以发现只有575是三位数,其他的几个数都是四位数,四位数肯定是比三位数大的,所以575最小,也就是香山最矮。
师:谁最高呢?你会比较吗?试一试,说一说。
学生尝试比较,然后举手汇报:
预设1:因为已经确定了香山最矮,所以就只需要比较黄山、泰山和华山的高度。黄山、泰山超过了1000米,但是不到2000米,华山超过了2000米,华山最高。
预设2: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比较。1865、1533和2155都是四位数,位数相同,我们先看最高位,1865和1533的最高位上的数是1,2155最高位上的数是2,2>1,所以2155最大,也就是华山最高。
师:香山最矮,华山最高,那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预设1:1865和1533最高位上的数都是1,那怎么办呢?
预设2:看百位上的数,1865百位上的数是8,1533百位上的数是5,8>5,所以1865>1533,黄山和泰山比,黄山高,泰山矮。
师:在比较这几座山的高矮时,我们可以找中间数比较,也可以利用数位顺序表比较,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哪座山高、哪座山矮。
2.脱离情境比大小。
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数单独拿出来了,你们还会比较吗?请你们把这四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在书本第27页的括号里。
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空。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的比较过程?
预设:在这四个数中,只有575是三位数,其他都是四位数,所以575最小;在1865、1533和2155中,2155最高位上的数是2,1865和1535的最高位上的数是1,所以2155最大;1865和1533比较,它们最高位上的数都是1,那就看百位上的数,1865百位上的数是8,1533百位上的数是5,所以1865比1533大。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575<1533<1865<2155。
师:回顾刚才的比较过程,你们能说一说怎么比较数的大小吗?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按位数比,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时,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题。
2.□里最大能填几?
3572>3□71 49□6<4946
□456<6557 8000>□999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比一比(1)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我依托教材创设的现实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新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前面三个问题相当于是把最后一个问题分解了,在学生解决完前面几个问题后,将这四座山的海拔高度抽象出来,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比较这四个数的大小,有了前面几个问题的经验,学生很顺利地比较出了这四个数的大小。整节课上得非常顺利,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基本上都能独立比较出数的大小。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试一试”及相关内容。
【素养目标】
1.能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会在数线上标出一个数的大致位置。
2.借助直观模型,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估测能力和数感。
【重点难点】
难点:能借助数线比大小。
难点:会在数线上标出一个数的大致位置,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里有几种自行车?价格分别是多少?
预设:有三种,价格分别是1200元、800元、1500元。
师:哪辆车最便宜?你能用上节课的方法比一比吗?
预设1:我先比较位数,1200和1500是四位数,800是三位数,所以800最小,第②辆车最便宜。
预设2:我是这样比较的,800没有超过1000,比1000小,而1200和1500都超过了1000,比1000大,所以第②辆车最便宜。
师: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都掌握得不错!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大小的另一种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借助数线比大小。
师:观察数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数线,然后举手汇报:
预设1:1000到2000中间有10个这样的小格,1个这样的小格表示100。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要利用课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1小格表示100。)
预设2:从左到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到左,数越来越小。
师:现在请你们在书本第28页的数线中标出这三个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学生在数线图中标数,并比较大小。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标的?
预设:1200比1000大,在1000的右边,从1000起向右数2个小格就是1200;800比1000小,在1000的左边,从1000起向左数2个小格就是800;1500比1000大,在1000的右边,从1000起向右数5个小格就是1500。在数线图中,越往右数越大,所以是1500>1200>800。
(只要学生表述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2.在数线上标出一个数的大致位置。
师:读一读这个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一辆电动车的价格是3200元,要求我们在数线上标出3200的位置。
预设2:不对,是标出大致的位置,就是大概就行了。
师:现在请你们试着在书本第28页的数线中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然后举手展示:
预设1:3200肯定离4000远一些,3000近一些,我标在靠近3000的位置。
预设2:我先标出3500的大致位置,3200离3000比离3500更近些,所以把3200标在靠近3000的位置。
师:你们觉得哪种标法更好一些?
预设:第二种比第一种标得更加精确一点,离3000更近一些。
(这里不需要学生标出很精确的位置,只要学生标注的地方离3000更近一些即可。)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比一比(2)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引出问题后,先鼓励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出示数线图,让学生在读懂数线图的基础上去标数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标数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发展了数感。接着,安排了在数线图上标出一个数的大致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标数与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估计意识,发展了估测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