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例4、例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1米=100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逐步形成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量感,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发冲突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在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什么?2.尝试:量一量大屏幕的底边有多长?3.交流:用直尺测量大屏幕底边长度时,会出现哪些问题?4.引入:看来用厘米作单位表示大屏幕底边长度太麻烦了。我们的数学家就创造了一个更长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一)认识米1.初步认识1米(1)出示米尺(实物)(2)引导:这把尺子叫做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板书:1米,并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1米到底有多长呢?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比一比:学生结合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2.深化认识1米活动一:找身体上的1米。(1)找老师身上的1米。①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指,贴上标签)②老师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2)找学生身上的1米。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②小组合作,互相量一量。③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不一样?身高不同,找到的位置就不同,但1米的长度是一样的。活动二:排队中的1米。①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站几个人?②横着排:大约3人。竖着排:大约5人。③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是5人,有的大约是3人?活动三:走路中的1米。①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②找学生走一走。③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活动四:绸带中的1米。①师:现在大家对1米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现在检验大家有没有眼睛尺。不用米尺量,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②学生活动,强调安全。③用米尺测量检验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④测量注意事项:一端对齐“0”刻度线。(二)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1.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老师在黑板上1米的线段上标出1厘米。2.1厘米比1米怎么样?3.多少个1厘米有1米长呢?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4.学生活动。①观察米尺。②找一找1米上有多少个1厘米。③汇报交流: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④用10厘米的小棒摆一摆,再次验证1米=100厘米。三、巩固练习,夯实基础1. 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黑板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量一量。2.量一量,填一填。四、课堂小结,回顾要点1.学生谈收获。2.跨学科学习: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