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20 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20 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20 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1-20 的认识》是 2024 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的内容。本单元是在 1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 11-20的认识,包括 10 的再认识,11-20 的认识,简单加、减法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内容。本单元主要凸显事物数量多了以后,为了计数的方便,采用新的单位来计数。10 个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体现 10 个“一”聚合为 1 个“十”来计数的优越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个计数单位“一(个)”和“十”,认识两个数位“个位”和“十位”。在数数与写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自然数概念蕴含的十进制、位值制思想。本单元的基本学习任务是熟练地读、写 11-20 各数,能说出 11-20 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熟悉数的顺序,能熟练计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 位),能通过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 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一、学生前测分析
为了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在教学《11-20 的认识》前,从数的意义与顺序,符号意识,数的运算多个维度设计前测问卷,并依据对前测问卷的深入分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第一题:数的意义——数一数,铅笔的数量还可以怎么表示?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的认识,评估学生的数感。
答题情况 正确 错误
人数 48 人 2 人
占比 96% 4%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前测分析】能正确数出铅笔数量的学生有 48 人,占 96%。通过观察学生数的过程,我们发现一个一个点数的学生是最多的;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两个两个点数的方法;其中有一些学生发现笔盒里的笔一共有十支看成一个整体,只用数笔盒外的 5 支就能快速的数出结果,用这类数法的学生已经有了“建群”的思想,数感属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较高水平。错误的 2 名学生都是在数数时,没有用手指点着数,而是用眼睛追随着去数,导致漏数或多数。
第二题:数的顺序——填空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 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认知程度,评估学生的数感。
题号 第①题 第②题
答题情况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人数 49 1 45 5
占比 98% 2% 90% 10%
【前测分析】第①题正确率为 98%,学生已有之前学习 1-10 各数的认识的基础,根据学习经验进行了正迁移,能很快找到 20 以内数,并能一一对应的将数正确地写在尺子图上(数轴的渗透),初步形成数感。
第②题正确率为 90%,学生基本都可以借助尺子(数轴)观察到 19 更接近 20。有 4个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直接写 19;还有 1 名学生认为 19 更接近 10。
第三题:数的运算——算一算,填上正确的答案。
10+4= 11+4= 13+5=
14-10= 15-4= 18-5=
【前测目标】从学生对运算过程的反馈中评估他们是否能利用相同计数单位累加或递减来完成运算,评估学生是否有将数的认识与运算联系起来的意识。
【前测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的正确率较高。观察全对的学生的答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很多学
生是通过口算计算出结果的:②有一些学生是通过记住大数往后数小数的方法数出结果;
③还有少数学生通过数手指数出结果。计算做错的学生计算方法不熟练,其中错得做多的三题分别是“13+5”、“15-4”、“18-5”,不难看出学生对减法的计算是不熟练的。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11-20 各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有着较高的学习起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方面学习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数数层面,对“十”这个计数单位并不清楚,不具备“十”的位值概念。
二、单元整体设计
《11—20 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自然数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 10 以内数 的认识的延续,又是学习 100 以内的数乃至更大数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 20 以内的进位 加法、退位减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计数单位和数位的重要作用,还要 注重让学生感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遵循教材整体编排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如下课时划分(详见下表)。
本单元教学继续以“计数单位”贯穿始终,通过“10 的再认识”“11—20 的认识” “简单加、减法”“整理和复习” 等具体内容的学习,包含练习课共 7 个课时,深入探究数的认识及其与运算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 10 的再认识和 11—20 的认识。
第二单元中 10 的认识主要凸显 10 是 9 的后继数,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10,主要强调产生了新的计数单位“十”,凸显计数单位“十”的重要性。10 的再认识和 11—20 的认识都是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进行学习的,在读数和写数时体现了十进制与位值制,用“位置”来区分不同的计数单位,由此产生“数位”这一概念。简单加、减法是在认识 11—20 各
数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 11—20 各数的组成的应用,十几加几(不进
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凸显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和递减。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重点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与间隔数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们进行以下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一)确定核心问题
本单元以 “计数单位“十”、“11—20 各数的组成” 为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确定为 “10 中的‘1’和‘0’分别表示什么?”“1 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为什么要 10 个一组呢?2 个一组、5 个一组不行吗”,使学生经历计数单位“十”产生的过程,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感悟以“十”为单位计数的优越性。在认识 11—20 时,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数的结构和关系,体会这些数是通过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而成的,进而体会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也可以通过相同计数单 位个数的累加和递减进行计算,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一致性,发展学生数感,提升运算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及教材设计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通过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知道“一”和“十”之间的十进关系,知道 10 个一
是 1 个十;认识个位和十位,能够说清楚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初步认识十进制和位值制,体会位值制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认识 11—20 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知道“1 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借助数尺,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 10 个一组
成 1 个十数起来更方便,形成初步的数感。
能够清晰表述出 11—20 各数的组成,知道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直观操作理解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的算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能熟练计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体会数的认识与运算具有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在解决排队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之间有几人”的含义;能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评价目标
序号 课时 知识点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运算能力 素养 4:模型意识 素养 5:应用意识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1 10 的再认识 数数 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 10 个一 是 1 个十 √ 1.学习兴趣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数量超过了 10,有认数的需求。
写数 体会 10 的表达与 0~9 的不同是在新的数位上写 1 √ 2.学习习惯 养成结合实际按群计数的习惯。
数位 知道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所代表的大小不同。 3.学习能力 生活中遇到数量较多的事物时,能有意识地应用计数单位 “十”。
2 11— 20 的认识 (一) 数数 能正确地从 11 数到 20,能够正确数出数量为 11-20 的事 物。 √ 1.学习兴趣 对用小棒从 10开始接着往后数到 20 的过程感兴趣,对数数有好奇心。
读写数 能认、读、写 11~ 20 各数,知道 11~20 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能理解不同数位上“1”的含义 √ 2.学习能力 能够在有意识地应用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继续用计数单位“一”表示后面的数。
序号 课时 知识点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运算能力 素养 4:模型意识 素养 5:应用意识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3 11— 20 的认识 (二) 数的顺序及大小 能给 20 以内数排序、比大小,认识各数的相邻数、中间数以及相近数。 √ 1.学习能力 生活中遇到数量较多的事物时,能有意识的对数进行规律排序。
4 简单加、减法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能借助小棒用数 数、数的组成等正确计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 √ 1.学习能力 生活中能够有意思的有意识的使用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口算
十几加几(不进位)和相应减法 (不退 位) 能借助计数器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并能正确计数。 2.学习兴趣 感受生活中许多事物都需要用到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知识
序号 课时 知识点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运算能力 素养 4:模型意识 素养 5:应用意识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5 解决问题 间隔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能用画图等方法分析并解决间隔问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能用画 图、数数的策略解决间职责问题。 √ √ √ 1.学习兴趣 发现排队中蕴含着不同的数学问题,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
2.学习能力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习习惯 养成借助数 数,画图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 惯。
(四)单元教学安排(课时安排)
课时 课题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1 10 的再认识 P74、75 活动 1:数一数活动 2:摆一摆活动 3:拨一拨活动 4:玩一玩 在数数活动中,感知 10 个一组数数的优越性,知道“10 个一是 1 个十”。 通过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知道“一”和“十”之间的十进关系(重点),了解个位和十位的含义;在对比交流中,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 0 具有占位作用初步体会十进制、位制值思想,初步发展符号意识(难点)。 感受 10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积累认数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 11— 20 各数的认识 (一) P76、77 活动 1: 抓小棒游戏活动 2: 数小棒活动活动 3: 拨珠写数 通过抓小棒数小棒的活动,认识 11-20 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 20以内各数,进一步体会十进制的意义。(教学重点) 认识 11-20 各数,知道“1 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教学难点) 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 11-20 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含练习课) 11— 20 的认识 (二) P78、79、 80 活动 1: 排一排,认一认活动 2: 排一排,比一比活动 3: 认一认,做一做 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能在直尺上准确找出数的位置,知道 2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重点) 通过观察直尺图,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根据数的排列规律找相邻数、中间数以及相近数,发展数感。 通过数学活动,形成初步的迁移类推及有序思考的能力。(难点)
课时 课题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1 简单加、减法 P81 活动 1: 摆小棒计算活动 2: 拨珠子计算活动 3: 看图列算式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深化对 11~20 各数的认识,理解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并能熟练计算,体会数的认识与运算具有密切联系。(重点) 借助计数器,理解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的算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知道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熟练计算,体会加、减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含练习课) 解决问题 (间隔问题) P82~83 活动 1:阅读理解活动 2:分析解答活动 3:回顾反思活动 4:模型应用 通过解决排队的问题,理解“之间有几人”的含义,能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基数和序数含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求“之间有几人”时,不包括两端,初步渗透 “植树”模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整理和复习 P85、86 活动一:梳理“知识图” 活动二:练一练 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将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单元知识结构。在交流梳理的单元“知识图”的过程中,完善对单元知识的认知结构,形成整理归纳的能力。 结合 10 以内数的认识的经验对比加深对 10~20 各数的认识,在辨析中体会 两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