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课题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授课人素养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的性质2和性质3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旧知回顾,新课导入 【回顾导入】前面的课时,我们学习了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分别是什么?(1)∵∠1=∠ 3 (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2=∠ 4 (已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2+∠ 3 =180°(已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上面的三种判定方法中,由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为类比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做好铺垫.设计意图由平行线的判定导入,复习旧知,为本节课扫清知识障碍.活动二:问题引入,自主探究 探究点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材P16探究)如图,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任意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问题1 度量所形成的八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角∠1∠2∠3∠4度数100°80°100°80°角∠5∠6∠7∠8度数100°80°100°80° 【教学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通过改变截线的位置多次测量,总结出共性结论,并逆向探究,确认结论的唯一性,得出平行线中同位角的度数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可让学生归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确认平行线中同位角的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问题2 在∠1,∠2,…,∠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1与∠5,∠2与∠6,∠3与∠7,∠4与∠8是同位角.每一对同位角的度数相等.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相等.问题3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改变截线c的位置,同样度量并比较各对同位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经过测量比较得出,猜想仍然成立.问题4 当两条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是否相等呢?请以直线c,d被直线a所截为例,比较各对同位角的度数.两条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不相等.结合上述探究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如图,如果a∥b,那么∠1=∠5(或∠2=∠6,∠3=∠7,∠4=∠8).【对应训练】1.如图,直线a∥b,直线c与a,b相交.若∠1=60°,则∠2的度数为 120°. 2.教材P17练习第2题. 纳性质1并用符号语言表述,锻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能力.设计意图 探究点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前面探究点1的图中,内错角∠3和∠5,∠4和∠6的度数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的关系.这两对内错角的度数相等.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相等.(教材P16思考)前面我们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类似地,你能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解:如图,∵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1=∠3(等量代换).这样,我们得到平行线的另一个性质:性质2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符号语言:如探究点1中图,如果a∥b,那么∠3=∠5(或∠4=∠6).【对应训练】1.如图,AB∥CD,如果∠B=35°,那么∠C的度数为( C )A.25°B.30°C.35°D.55° 【教学建议】根据探究点1中测得的数据直接得出结论,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平行线的性质1为条件,独立推导出平行线中内错角的数量关系.教师可要求学生类比性质1归纳出性质2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通过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平行线中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并推理论证.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2.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EF所截,FG平分∠EFD.若∠EFD=70°,则∠EGF的度数是 35° .设计意图 探究点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前面探究点1的图中,同旁内角∠4和∠5,∠3和∠6的度数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关系,并仿照性质2写出推理的过程.这两对同旁内角的和为180°(即互补).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推理:方法一:如图,∵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1+∠3=180°(等量代换). 方法二:如图,∵a∥b(已知),∴∠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4=180°(邻补角的定义),∴∠1+∠3=180°(等量代换).由此,我们得到平行线的第3个性质:性质3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如探究点1中图,如果a∥b,那么∠4+∠5=180°(或∠3+∠6=180°).例1 (教材P16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D,∠C分别是多少度?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DC与AB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D,∠C分别是80°,65°. 【对应训练】1.如图,直线m∥n,其中∠1=40°,则∠2的度数为( B )A.130°B.140°C.150°D.160°2.如图,直线l1∥l2,l3∥l4.若∠1=70°,则∠2的度数为110° . 【教学建议】根据探究点1中测得的数据直接得出结论,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平行线的性质1或性质2为条件,独立推导出平行线中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教师可要求学生类比性质1或性质2归纳出性质3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通过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平行线中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并推理论证.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三:重点突破,提升探究 例2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小青将图①中的某条龙舟的侧面示意图简化成图②,若a∥b∥c,∠1=132°,求∠2+2∠3的度数.解:∵a∥b∥c,∴∠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2=180°-∠1=180°-132°=48°.∵∠3=∠4,∴∠3=48°,∴∠2+2∠3=48°+2×48°=144°.【对应训练】1.如图,AB∥CD∥EF,∠A=54°,∠C=26°,则∠AFC= 28°.2.教材P17练习第1,3题.3.如图,点E在线段AB上,D,F都在线段BC上,并且ED∥AC,EF∥AD.若∠1=20°,则∠2等于多少度?请说明理由.解:∠2=20°.理由如下:∵ED∥AC,∠1=20°,∴∠3=∠1=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F∥AD,∴∠2=∠3=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教学建议】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统一答案.教学中应强调本题有多种方法,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渐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过程要简洁规范,依据要引用正确.设计意图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进行强化训练,多次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度.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2.如何用平行线的性质1推导出性质2和性质3?在推理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9习题7.2第3,5,8,9,10,14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度量含有平行线的“三线八角”中角的度数,猜想同位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线的性质1,并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由平行线的性质1推导其他性质,最终灵活运用性质,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简单推理中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解题大招一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根据图形中所求角与已知角的位置,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角度转化再求解.注意图中的隐含条件:邻补角、对顶角、直角、平角以及两个有特殊角的三角尺.例1 如图,将直尺与含30°角的三角尺叠放在一起,若∠1=65°,则∠2的度数是( B )A.45° B.55°C.65° D.75°解析:如图,易知∠3=60°,∴∠4=180°-∠1-∠3=180°-65°-60°=55°.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2=∠4=55°.故选B.例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当光从空气中射向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如图,在空气中平行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后得到的两条折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若水面和杯底互相平行,且∠1=122°,则∠2的度数为 58°.解析:如图.∵水面和杯底互相平行,∴∠1+∠3=180°.∴∠3=180°-∠1=180°-122°=58°.∵经过水面折射后得到的两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2=∠3=58°.故答案为58°.解题大招二 平行线的性质结合翻折的计算在翻折中要注意翻折前后的两部分是一样的,角度大小相等,再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图中的隐含条件解题.例3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CB=90°,∠B=50°,D为线段AB上一点,将三角形BCD沿直线CD折叠后,点B落在点E处,且CE∥AB,则∠ACD的度数是( C )A.15° B.20°C.25° D.30°解析:∵∠B=50°,CE∥AB,∴∠BCE=180°-∠B=130°.由折叠可知,∠BCD=∠ECD=∠BCE=65°.∵∠ACB=90°,∴∠ACD=∠ACB-∠BCD=90°-65°=25°.故选C.培优点一 平行线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例1 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下底挖去一小半圆),刀片上、下是平行的.把处于闭合状态的刀片打开,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1)若∠1=55°,求∠2的度数;(2)当∠2为钝角时,试说明:∠2=∠1+90°.解:(1)如图,延长CB交AD于点E.由题意可知∠BAG=90°,AG∥CE,∴∠EAG=∠1+∠BAG=55°+90°=145°,∠EAG=∠DEC.∴∠DEC=145°.∵刀片上、下是平行的,即AD∥CF,∴∠2=∠DEC=145°.(2)由(1)可知∠DEC=∠EAG=∠1+∠BAG=∠1+90°,∠2=∠DEC,∴∠2=∠1+90°.培优点二 平行线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例2 已知直线a∥b,A,B是直线a上的点,C,D是直线b上的点,连接AD,BC,设直线AD和BC相交于点E.(1)在如图①所示的情形下,若AD⊥BC,求∠ABE+∠CDE的度数;(2)在如图②所示的情形下,若BF平分∠ABC,DF平分∠ADC,且BF与DF相交于点F.当∠ABC=64°,∠ADC=72°时,求∠BFD的度数;(3)在如图③所示的情形下,若BF平分∠ABC,DF平分∠ADC,且BF,DF相交于点F,设∠ABC=α,∠ADC=β,用含有α,β的式子表示∠BFD的补角.(直接写出结果即可)解:(1)如图①,过点E作EG∥AB,则∠ABE=∠BEG.∵AB∥CD,∴EG∥CD.∴∠CDE=∠DEG.∴∠ABE+∠CDE=∠BEG+∠DEG=∠BED.∵AD⊥BC,∴∠BED=90°.∴∠ABE+∠CDE=90°.(2)如图②,过点F作FH∥AB,则∠ABF=∠BFH.∵AB∥CD,∴FH∥CD.∴∠CDF=∠DFH.∴∠BFD=∠BFH+∠DFH=∠ABF+∠CDF.∵BF平分∠ABC,DF平分∠ADC,∠ABC=64°,∠ADC=72°,∴∠ABF=∠ABC=32°,∠CDF=∠ADC=36°.∴∠BFD=∠ABF+∠CDF=68°.(3)∠BFD的补角为α-β.解析:如图③,过点F作FQ∥AB,则∠ABF+∠BFQ=180°.∵AB∥CD,∴FQ∥CD.∴∠CDF=∠DFQ.∴∠BFD=∠BFQ+∠DFQ=180°-∠ABF+∠CDF.∵BF平分∠ABC,DF平分∠ADC,∠ABC=α,∠ADC=β,∴∠ABF=∠ABC=α,∠CDF=∠ADC=β.∴∠BFD=180°-∠ABF+∠CDF=180°-α+β.∴∠BFD的补角为180°-∠BFD=α-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