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9.1 用坐标描述平面内点的位置9.1.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学目标课题 9.1.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授课人素养目标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纵轴和象限. 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历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教学难点 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有序性.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做铺垫. 【问题引入】 (1)生活中如何确定一个具体位置?如图是一个小组进行表演训练的模拟情形,有一个人的动作不规范,你能表示出他的位置吗? 可用小学学过的有序数对确定.这个人位于第2行第3列,若把行数、列数编号,可用有序数对记为(2,3). (2)什么是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就构成了数轴. (3)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数1.反过来,数1就是点A的位置.我们说数1是点A在数轴上的坐标.同理可知,点B在数轴上的坐标是-3;点C在数轴上的坐标是2.5;点D在数轴上的坐标是0. (4)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学建议】 学生回忆并作答,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迁移或类比方法.活动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 通过与数轴类比的实例进行引入,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探究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 问题1 (教材P64思考)类似于上面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请以图①中的点A为例说明) 如图①,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习惯上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O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如图②,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 的坐标是4,我们说点A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作点A的坐标,记作A(3,4). 问题2 结合图②和上面的知识,请你写出B,C,D,E的坐标. B(-3,-4),C(0,2),D(0,-3),E(-2,0). 【对应训练】 1.下列选项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正确的是(D) 2.教材P66练习第1题.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出点的坐标.通过与数轴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一维到二维的过渡.注意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规则.【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加深理解. 探究点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特征 问题1 (教材P65思考)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x轴和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原点O的坐标为(0,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例如(1,0),(-1,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例如(0,1),(0,-1),….如图①,A(3,0),B(-2,0),C(0,2),D(0,-3). 概念引入: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如图②),每个部分称为象限,它们分别叫作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问题2 各部分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例1 (教材P65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4,5),B(-2,3),C(-2.5,-2),D(4,-2),E(0,-4).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回答不完善的地方予以补充,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画出用坐标表示的点的位置,对于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点有清晰的了解.注意强调表示坐标时横、纵坐标顺序不可颠倒,及位于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解:如图①,先在x轴上找出表示4的点,再在y轴上找出表示5的点,过这两个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点A. 类似地,可在图中描出点B,C,D,E. 归纳总结:如图②,类比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x,y)(即点M的坐标)和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x,y),在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一点M(即坐标为(x,y)的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利用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拓展: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到x轴的距离是该点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的距离是该点横坐标的绝对值. 【对应训练】 教材P66练习第2,3题.活动三:重点突破,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 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特征出题,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相应的运用能力. 例2 已知点P到x轴的距离为2,到y轴的距离为1.如果过点P作两坐标轴的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的正半轴上和y轴的负半轴上,那么点P的坐标是(B) A.(2,-1) B.(1,-2) C.(-2,-1) D.(1,2) 例3 (1)如果点M(-5,2+b)在x轴上,那么b=-2. (2)如果点N(a-3,2a)在y轴上,那么点N的坐标是(0,6).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M(a,b). ①当a>0,b<0时,点M位于第几象限? ②当ab>0时,点M位于第几象限? ③当a为任意有理数,且b<0时,点M位于第几象限? 解:①点M位于第四象限;②点M位于第一象限(a>0,b>0)或者第三象限(a<0,b<0);③点M位于第三象限(a<0,b<0)或者第四象限(a>0,b<0)或者y轴负半轴上. 【对应训练】 若点P(m,m-4)到x轴的距离为a,到y轴的距离为b. (1)当m=3时,a+b=4; (2)若a+b=10,求出点P的坐标; (3)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3a+kb=12(k为常数),求出k的值. 解:(2)因为a+b=10,所以|m|+|m-4|=10. ①当m<0时,-m-m+4=10,解得m=-3,所以P(-3,-7); ②当0≤m≤4时,m-m+4=10,无解 ,舍去; ③当m>4时,m+m-4=10,解得m=7,所以P(7,3). 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3,-7)或(7,3). (3)因为点P在第三象限,所以m<0,m-4<0, 所以a=|m-4|=4-m,b=|m|=-m. 因为3a+kb=12,所以3(4-m)-km=12,所以-3m-km=0,所以k=-3. 【教学建议】 当题目涉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个象限内的点的符号特征时,注意不要混淆正负号,如例3中ab>0可得同正或同负,注意不要漏掉后一种情况.而根据点到坐标轴的距离解题时,若不确定点所在的象限,则绝对值符号不可省略,于是不可忽视分类讨论.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具有哪些坐标特征? 2.在坐标平面内如何求一个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如何在坐标平面内描出这个点?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69习题9.1第1,3,4,5,8题. 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 9.1.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1.构成:在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构成,通常横轴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向上为正方向.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 3.由点写出坐标 由坐标描点.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类比数轴表示点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概念及由点确定坐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点的坐标特点.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概念方面不要死记硬背,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思考时间,自己描点寻找规律,让学生大胆发言,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解题大招 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概念的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作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作点P的坐标,记作P(a,b),如图.我们可以这么理解:(1)表示点的坐标时,约定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中间用“,”隔开.(2)点P(a,b)中,|a|表示点到y轴的距离;|b|表示点到x轴的距离.(3)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数对(x,y)和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数对(x,y),在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一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例 (1)若点(5-a,a-3)在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求a的值;(2)点P到x轴和y轴的距离分别是3和4,求点P的坐标.分析:(1)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2)这样的点P有多个. 解:(1)因为点(5-a,a-3)在第一、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所以5-a=a-3,所以a=4.(2)设点P的坐标为(x,y),由已知条件得|y|=3,|x|=4,所以y=±3,x=±4,所以点P的坐标为(4,3)或(-4,3)或(4,-3)或(-4,-3).培优点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运动规律例1 如图,动点P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运动到点(2,0),第3次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则第2 025次运动到点BA.(2 025,0) B.(2 025,1) C.(2 025,2) D.(2 024,0)解析:由题意可知,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运动到点(2,0),第3次运动到点(3,2),第4次运动到点(4,0),第5次运动到点(5,1),第6次运动到点(6,0)……第4n次运动到点(4n,0),第(4n+1)次运动到点(4n+1,1),第(4n+2)次运动到点(4n+2,0),第(4n+3)次运动到点(4n+3,2).因为2 025÷4=506……1,所以第2 025次运动到点(2 025,1).故选B.培优点二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动点问题例2 如图,在长方形OABC中,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的坐标为(a,0),点C的坐标为(0,b),且a,b满足+|b-6|=0,点B在第一象限内,点P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O→A→B→C→O的线路移动(回到点O时停止移动).(1)求点B的坐标;(2)当点P移动4 s时,请求出点P的坐标;(3)当点P移动到距离x轴5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移动的时间.分析:(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可以求得a,b的值,根据长方形的性质,可以求得点B的坐标;(2)由点P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O→A→B→C→O的线路移动,可以得到当点P移动4 s时点P的大概位置,从而得到点P的坐标;(3)由题意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下点P移动的时间即可.解:(1)因为a,b满足+|b-6|=0,所以a-4=0,b-6=0,所以a=4,b=6,所以点B的坐标是(4,6).(2)因为点P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O→A→B→C→O的线路移动4 s,所以点P移动的路程为2×4=8.因为OA=4,AB=OC=6,所以当点P移动4 s时,在线段AB上,AP=8-4=4.所以当点P移动4 s时,此时点P的坐标是(4,4).(3)由题意可得,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到x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时,存在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上时,点P移动的时间是(4+5)÷2=4.5(s);②当点P在OC上时,点P移动的时间是[2×(4+6)-5]÷2=7.5(s).综上所述,当点P移动到距离 x轴5个单位长度时,点P移动的时间是4.5 s或7.5 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