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7.3定义、命题、定理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7.3定义、命题、定理,内容包括: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意义;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会用综合法的证明格式;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2.内容解析本节课从以往的学习内容出发,指出了数学对象的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包括命题的结构和命题的真假;再从真命题出发,指出了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并以“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为例,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用符号语言表述的证明过程,来说明什么是证明.并结合一个反例,说明“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让学生理解通过反例判断假命题的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命题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意义;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数学思维要合乎逻辑;会用综合法的证明格式;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3)经历几何命题的证明过程,增强推理能力,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经历确立几何命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表述,感悟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2.目标解析(1)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定义和命题的特征,通过对不同命题的分析,让学生准确指出题设和结论,加深对命题结构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命题的真假判断和证明奠定基础.(2)以简单的几何命题证明为例,详细讲解综合法的证明格式,从题设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证明的逻辑过程和书写规范.同时,通过给出一些假命题,让学生寻找反例,明白反例在判断命题真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3)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证明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已学的定理、定义进行推理,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命题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强化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证明思路的构建:在证明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到合适的定理和方法来推导结论,缺乏逻辑推理的方向感.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导致证明过程中断.2.反例的构造:对于假命题,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构造反例,缺乏对反例本质的理解,即找到满足题设但不满足结论的具体情况.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综合法证明的逻辑顺序和方法,能够清晰、严谨地进行书面证明表达.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 根据以往学过的内容填空.(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2)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3)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的描述称为数学对象的定义.它揭示了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追问 你能再举出一些学过的定义的例子吗?(1)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作数a的绝对值.(2)求几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作幂.(3)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作单项式.(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5)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6)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设计意图:让学生举出一些学过的定义的例子,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所揭示的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强化对定义概念的认识.同时,举例的过程是对已学知识的一次回顾和巩固.学生所举的例子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定义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二)合作探究探究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2)对顶角相等;(√)(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4)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5)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也能被4整除.(×)像这样可以判断为正确(或真)或错误(或假)的陈述语句叫作命题.被判断为正确(或真)的命题叫作真命题,被判断为错误(或假)的命题叫作假命题.追问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请判断它们的真假.(1)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真命题)(2)取线段AB的中点C.(不是命题)(3)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假命题)(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真命题)(5)当直线a,b不相交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假命题)(6)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不是命题)(7)对顶角相等吗?(不是命题)追问2 你能再举出一些学过的真命题的例子吗?(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探究2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命题,并思考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也能被4整除;(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探究2 你能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题设,那么+结论”的形式吗?(1)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2)对顶角相等;(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改写后:(1)如果在一个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那么所得的结果仍相等;(真命题)(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真命题)(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真命题)(4)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假命题)(5)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真命题)追问 从题设和结论的角度,如何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就是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就是假命题.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若a=b,则5a=5b.(2)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3)如果∠1=∠2,∠2=∠3,那么∠1=∠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探究3 下列真命题,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吗?(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关于平行线的基本事实)(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经过推理证实)(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基本事实)(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经过推理证实)(1)(3)的正确性是经过长期实践和验证,被公认为正确且无需证明的,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基本事实.基本事实是推理的原始依据.(2)(4)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追问 你能再举出一些学过的基本事实和定理的例子吗?基本事实:(1)等式两边可以交换.(2)相等关系可以传递.(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5)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 直线垂直.......定理:(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设计意图:理解命题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搭建起推理证明的逻辑框架.题设为学生提供了推理的出发点和依据,结论则明确了推理的方向和终点,使学生在进行推理证明时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思路,避免盲目猜测和无目的的尝试,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证明过程.(三)典例分析例1 证明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转化 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如图,已知直线a⊥b,b∥c.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垂直的定义),∵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90°(等式的基本事实).∴a⊥c(垂直的定义). 例1图 例2图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不能想当然. 依据是已知条件、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例2 判断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的真假,并说明理由.解:“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反例: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设计意图:推理证明的过程需要学生依据已知条件、定理、定义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推导,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严谨、有条理,并学会从复杂的问题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四)巩固练习1. 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如图,∠A+∠B=180°,求证∠C+∠D=180°.证明:∵∠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 命题“同位角相等”是正确的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解:“同位角相等”是错误的.反例:如图,∠ABC和∠DEF是同位角,但它们不相等.3. 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AB∥CD,BC∥ED.求证∠B+∠D=180°.证明:∵AB∥CD,∴∠B=∠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ED,∴∠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2)如图(2),∠ABC=∠A’B’C’,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 求证∠1=∠2.证明:∵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1=∠ABC,∠2=∠A’B’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 ∠ABC=∠A’B’C’,∴∠ABC=∠A’B’C’,∴∠1=∠2(等式的基本事实).4. 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AB∥EF,∠D=∠E,∠B+∠D=180°.求证:BC∥DE.证明:∵∠D=∠E(已知);∴CD∥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EF(已知);∴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D=180°(已知);∴∠C+∠D=180°(等式的基本事实);∴BC∥DE(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书写几何证明题的过程,相比直接让学生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具有降低难度,增强信心,引导思路,规范逻辑,及时反馈,突出重点,加深理解等优势.归纳总结感受中考1.(2022 梧州、盘锦、绥化)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①⑤.①﹣2的绝对值是﹣2;②对顶角相等;③如果直线a∥c,b∥c,那么直线a∥b;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⑤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2. (2021 金华)某同学的作业如下框,其中※处填的依据是(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 (2019 常州)判断命题“如果n<1,那么n2﹣1<0”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反例中的n可以为(A)A.﹣2 B.﹣1/2 C.0 D.1/2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七)小结梳理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在小结阶段加入思维导图,可以简洁明了地将本节课繁多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清晰地展示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点更符合大脑的记忆规律,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视觉印象,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和回顾知识.通过图形和线条的连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知识的脉络,从而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长期记忆.(八)布置作业1.必做题:习题7.3 第1题,第2题.2.探究性作业:习题7.3 第4题.五、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