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数学下册跨学科融合课教学设计设计窗花教学目标:1、将数学中的轴对称知识与美术、劳动、信息技术及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欣赏美、体验美到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学生)2、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学生)3、体验跨学科知识融合式学习的课程,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教师)教学重难点:1、重点:借助轴对称知识动手操作,体验窗花图案的剪裁。2、难点:动手设计创作窗花图案。教学准备:1、基本轴对称知识的回顾: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轴对称基本性质2、剪纸基本知识的介绍:阴阳剪法,剪纸的符号语言,对折方式3、基本操作工具:剪刀、红纸及配套工具;希沃课件,几何画板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师生活动1:教师提问——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中国,那一定是?学生齐答——中国红。教师提问——如果用一个平面图形来代表中国,你认为哪一个最合适?请大家观看一个小视频之后给出答案。(播放视频《几何中国》)教师总结——我的答案是:没有任何一个图形可以单独代表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是融合型的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课程也可以是融合的,因为将来我们要从事的工作,都不是单一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剪纸窗花艺术为载体,感受文化之美,数学之美,体会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播放中国剪纸艺术简介的短视频,并展示一组美丽的窗花图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大美中国,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元素,感受美丽中国中的几何元素,蕴含的数学之美。二、知识准备:师生活动2: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老师给出的窗花图案,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找一找不同?学生观察发现,指出其中与多数不同的几张。教师追问——剩下的几张窗花,共同点在哪里?学生回答——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追问——大家刚刚学习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教师引领同学们回顾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轴对称基本性质等数学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顾,复习基本的轴对称知识,为后续操作活动中的思考打下基础。师生活动3:教师提问——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知识,是不是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剪窗花了?学生回答——好像不能。教师提问——想要剪出美丽的窗花,还需要什么知识?学生回答——窗花的知识。教师追问——除了前面视频介绍的,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剪纸艺术的知识,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思考回答(有,分享;无,教师展示课件,普及基本剪纸技法,重点展示折法,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折法学习)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得出基本结论:单一学科知识无法解决问题,自然过渡到剪纸艺术知识的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力,认识到学科融合的必要性,认识到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剪纸操作打下基础。三、实践操作:师生活动4:教师提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和体验开始。请大家观察老师给出的各种剪法的图例,从最简单的剪一组对称的菱形开始尝试:(1)剪两个轴对称的菱形该折几折?怎样剪?——学生思考尝试(对折即可实现)(2)剪四个成轴对称的菱形有那些方法?——学生思考尝试,在原来对折基础上增加图形或再对折一次。(3)学生思考:还可以如何去创意这个图形?(体验三角剪,二方连剪,六角剪等不同折法得出的不同图案)(4)学生操作——结合上面实践体验吗,利用教师提供的模版初步体验剪纸窗花艺术。(10分钟)(教师巡查,与同学们共同参与,互动)教师提问——(1)剪窗花中的折线处与数学知识有什么关联?(2)折叠后剪裁的窗花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3)你是否还在剪纸中发现了其他图形变换?(4)影响窗花最终形态的因素有哪些?(对折次数、折纸方向、美术功底、剪裁功底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式实践活动,初步体验如何剪窗花,感受剪纸艺术之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四、总结归纳:师生活动5:教师提问——在体验和模仿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自主剪一幅图案?思考并动手尝试一下。(5分钟)学生展示作品,分享感受:为什么要剪这个图案,有什么美好寓意?(如果没完成,可下次课完成,本节课只阐述思路和寓意)教师追问——想要剪出一件漂亮的窗花,都需要那些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同学们要坚持全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想要剪出美丽的窗花,我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还要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未来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各种制图软件,还有正在兴起的AI技术,而最重要的是有创造性的头脑,我们可以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但思维的创造力是任何机器和其他人都不可替代的,这才是同学们创造的最美的作品,也是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的力量。设计意图:在模仿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并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体会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创新能力。五、总结反思:1、本节课既是跨学科的融合课,课程中包括数学、美术、信息技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同时也是项目式课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重在体验,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和求知欲,为了创作更好的作品,之后会自主去学习和探究相关知识,并动手实践,最终形成成果展示。2、在融合课的主体选取上基本上实现了以数学知识为根本,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但多学科知识的比例轻重,融合程度等尚不明确,后续要通过课程反馈进行探索和修正。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需要在实践中把握。3、从实际课堂情况来看,第一,对学生能力的预估有些偏差,理论掌握不及预期,动手操作能力比预期要好。第二,课程中各学科比重的把握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的地位体现很不明显。4、时间分配上,在各种课堂生成的影响下,45分钟的课堂很难完成全部内容,可以把本堂课安排2课时,或者作为项目式学习的第一课时,从体验中激发兴趣,激发探索欲,形成学习需求,后续以剪纸为项目开展更多学习和活动,激发创造力,最终形成成果并展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