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口算减法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圈一圈或连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为后续认识除法积累活动经验。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圈一圈或连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师:独立完成,然后举手说答案。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发言。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3】1.阅读理解。师:读一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有26个橘子,每8个装一袋,问“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2.分析解答。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办法试一试,说一说。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预设1:因为每8个装一袋,所以可以8个8个地圈一圈。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预设2:也可以用减法解答。我们知道一共有26个橘子,每8个装一袋,那就从26个橘子中每次减去8个,看能减几次,还剩几个。减了3次,说明能装满3袋,还剩2个橘子。师:这些方法大家都能理解吗?(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要及时指导。)3.回顾反思。师: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一下?学生尝试检查,然后举手发言:可以用加法检查,8+8+8=24(个),24+2=26(个),解答正确。师:说得真好,问题解决后,我们还要记得想办法验证一下答案是否正确。在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快乐应用1.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2.5月共有31天,相当于几周(1周7天)多几天?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1.口算加法第1课时 口算加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43~44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直观学具,通过操作、比较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2.能自主迁移知识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同时发展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3.在自主探究,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1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小亮写了26个字,还要写2个字。预设2:小丽写了20个字。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1:小亮一共要写多少个字?预设2:小亮和小丽已经写了多少个字?……二、探究新知1.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1)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问题(1)】师:要解决“小亮一共要写多少个字”需要用到哪些信息?预设:小亮写了26个字,还要写2个字。师:怎样列式呢?预设:用已经写好的加上还要写的就是小亮一共要写的,列式为26+2。师:你会计算吗?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预设:在左边摆出2捆和6根小棒表示26,在右边摆2根小棒表示2,6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8个一,2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就是28。计算时把26分成20和6,先算6+2=8,再算20+8=28。师:大家都看懂了吗?(如果有学生存在疑问,教师要利用小棒进一步讲解过程。)(2)解决问题(2)。【课件出示问题(2)】师:要解决“小亮和小丽已经写了多少个字”需要用到哪些信息?预设:小亮写了26个字,小丽写了20个字。师: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列式呢?预设: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20。师:26+20的结果是多少呢?请你们像刚才那样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并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预设:在左边摆出2捆和6根小棒表示26,在右边摆2捆小棒表示20,左边的2个十和右边的2个十合起来是4个十,4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就是46。计算时把26分成20和6,先算20+20=40,再算40+6=46。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学生存在疑问,教师要利用小棒进一步讲解过程。)(3)对比分析,感悟一般方法。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计算26+2和26+20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发现:计算26+2时,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计算26+20时,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师小结: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2.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试一试”】师:你会计算吗?想一想,算一算。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预设1:26+22,先算6+2=8,再算20+20=40,最后算40+8=48。预设2:34+35,先算4+5=9,再算30+30=60,最后算60+9=69。师: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吗?这两道题虽然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但是和前面的两题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三、快乐应用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2.在○里填上“>”“<”或“=”。6+32○92 34+20○36 20+64○31+533.羽毛球和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4.南南和东东都在看《植物百科全书》。他们一共看了多少页?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口算加法(1)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口算减法第2课时 口算减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经历用摆小棒、枝形图理解算理的过程,进一步沟通操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的联系,提升数学思维水平。3.能清晰地表述计算过程,体会口算的一般方法,提升运算能力。【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情境图】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一共有36个足球,有1个班要借走8个足球。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还剩多少个足球?二、探究新知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师:要求“还剩多少个足球”,应该怎样列式呢?预设:用总数减去借走的,就是还剩的,列式为36-8。2.探究36-8的口算方法。师: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直接计算,发现: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试着摆一摆,算一算。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做法?学生举手上台展示:6根减8根不够,就把其中的1捆拆开,变成10根,与这6根合起来就是16根,用这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这8根与另外2捆合起来就是28根。师:大家能看懂吗?这个过程用枝形图怎样表示呢?预设:6减8不够减,就从30里面分出10,先算16-8=8,再算20+8=28。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方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三、快乐应用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口算减法(2)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口算减法第1课时 口算减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摆小棒、对比、分析等活动充分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道理。3.在自主探究,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道理。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提升运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情境图】师: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有35本故事书,借出了2本。预设2:有35本科普书,借出了20本。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预设2:还剩多少本科普书?二、探究新知1.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1)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问题(1)】师:要解决“还剩多少本故事书”需要用到哪些信息?预设:有35本故事书,借出了2本。师:怎样列式呢?预设:求“还剩多少本”,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5-2。师:你会计算吗?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计算过程又是怎样的?预设:用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从5根小棒里拿走2根小棒,还剩3根小棒,这3根小棒和另外的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33根。计算时把35分成30和5,先算5-2=3,再算30+3=33。师:大家都看懂了吗?(如果有学生存在疑问,教师要利用小棒进一步讲解过程。)(2)解决问题(2)。【课件出示问题(2)】师:要解决“还剩多少本科普书”需要用到哪些信息?预设:有35本科普书,借出了20本。师: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列式呢?预设: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5-20。师:35-20的结果是多少呢?请你们像刚才那样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并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预设:同样的用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从3捆里面拿走2捆,还剩1捆,这1捆小棒和另外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5根。计算时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20=10,再算10+5=15。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学生存在疑问,教师要利用小棒进一步讲解过程。)(3)对比分析,感悟一般方法。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计算35-2和35-20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发现:计算35-2时,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计算35-20时,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减,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师小结:大家说得真好!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2.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试一试】师:你会计算吗?想一想,算一算。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预设1:35-22,先算5-2=3,再算30-20=10,最后算10+3=13。预设2:76-45,先算6-5=1,再算70-40=30,最后算30+1=31。师: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吗?这两道题虽然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但是和前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减。三、快乐应用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2.车上还剩多少个座位?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口算减法(1)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1.口算加法第2课时 口算加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相关内容。【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动手摆一摆、捆一捆的活动,沟通“10个一是1个十”的认知经验与“满十进1”的联系,理解“满十进1”的道理。3.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将操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联系起来,感悟基于计数单位把数进行“拆—算—合”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满十进1”的道理。难点:能正确描述计算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师: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算一算,然后举手回答。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回答。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2】1.获取信息,列出算式。师:读一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左边1箱有28瓶矿泉水,右边有5瓶矿泉水。预设2: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师:怎样列式呢?预设:要求“一共有多少瓶”,就是用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列式为28+5。2.探究28+5的口算方法。师:你会计算吗?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预设:在左边摆2捆和8根小棒表示28,在右边摆5根小棒表示5,8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是13根小棒,这13根小棒可以用1捆和3根表示,现在一共有3捆加3根小棒,也就是33根小棒。师:这种方法大家听懂了吗?明明是2捆,怎么就多了1捆?预设:因为8个一加5个一是13个一,13个一可以看成是1个十和3个一,这1个十就可以用1捆小棒表示,所以就有3捆小棒了。师:这个过程用枝形图应该怎样表示?预设:将28分成20和8,先算8+5=13,再算20+13=33。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方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三、快乐应用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2.原来有多少个黄皮果?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的习题。【板书设计】口算加法(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1 口算加法 (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 4.1.2口算加法(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 4.2.1 口算减法(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 4.2.2 口算减法(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 4.2.3 解决问题 (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