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教案)(7份)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教案)(7份)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1课时 古人计数(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经历“实物—小棒—数”的抽象过程,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2.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理解满十进一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十”,能用计数单位理解数的组成。
3.初步培养数感,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难点:初步体会十进位值制,理解10个一组成1个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你知道在还没有发明数字之前古人是怎样计量物体个数的吗?观察上图,看一看是怎样进行计数的。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预设:他用石头,一只羊一个石头来进行计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你知道吗”。
师: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在没有产生数字前,他们想到了很多方法计数,例如石头、小棒、结绳等等。下面我们一起也来体验一下古人计数。
探究新知
1.运用“一一对应”进行计数。
(1)摆一摆。
师:现在我们用小棒代替石头,同学们对照图中羊的数量摆一摆。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尝试,一人指着羊,一人摆小棒。
师:这些羊都换成了小棒,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有。
(2)数一数。
师:这些小棒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一起来大声地数一数。
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方法。
预设:1,2,3,4,5,……我数到10之后,发现还剩下1根。
师:比10多1的数是几?
预设:比10多1,是11。
2.体会“10个一是1个十”,理解数的组成。
(1)捆一捆。
师:请同学们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小棒,再用橡皮筋捆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介绍: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一,现在我们把它们捆成一捆,就成了1个十。
(2)认一认。
师:再拿出1根小棒。现在是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再拿出1根小棒,是11根小棒。1个十,1个一,是11。
师:继续再拿出1根,边拿边数有几根小棒。
直到拿出9根,学生在活动中逐一感受12,13,14,15,16,17,18,19里面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1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个十,是20。
3.用多种形式表示数。
师:古人用这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表示11,你能看懂吗?
预设1:石头大小不同,表示的数大小也不一样。
预设2:大石头是1捆小棒,小石头是1根小棒。
预设3:一块大石头表示1个十,一块小石头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表示11。
师:只能用石头表示数字吗?其他物体或图形可以吗?你也试着表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我用1个大圈表示1个十,1个小圈表示1个一。
预设2:我用1根长一点的小棒表示1个十,1根短一点的小棒表示1个一。
……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一)
10个一,就是1个十。
1个十,几个一,就是十几。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3课时 搭积木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探索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积木)师:同学们,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我说你搭”游戏。
师:3个积木搭一横行。(学生按要求搭积木)
5个积木搭一竖行。(学生按要求搭积木)
左边放10块积木排一竖行,右边3块积木排一竖行。(学生按要求搭积木)
师:现在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一个一个数,有13个。
预设2: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
预设3:10+3=13(块)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接下来我们借助积木继续来探索其他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获取信息,列出算式。
师:再放2块积木。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如何列式?
预设:本来有13块积木,又增加了2块,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3+2。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如何计算呢?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
(3)交流汇报。
预设1:接着数,原来13块积木,再加2块,就在13后面接着数2个数,14,15,所以13+2=15。
预设2: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十位上的珠子不变,个位上的3个珠子加上2个珠子,3+2=5,10+5=15。
预设3:因为3+2=5,所以13+2=15。
师:大家都很有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计算时,一定要清楚每个数字在什么数位,表示什么,2应该和几相加,相同数位才能相加。
2.探索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获取信息,列出算式。
师:现在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预设:18块,左边1个十与右边8个一合起来是18。
师:拿走2块积木,还剩多少块积木?如何列式?
预设:本来有18块积木,拿走了2块,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8-2。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如何计算呢?
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汇报。
预设1:从18接着倒数,17,16,所以18-2=16。
预设2:用计数器算。十位上的珠子不变,个位上的8个珠子减去2个珠子,8-2=6,10+6=16。
预设3:因为8-2=6,所以18-2=16。
师:大家都很棒。计算时要注意弄清每个数字在什么数位,表示什么,相同数位才能相减。
3.借助数线进一步理解算理。
师:上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预设:13加1就是14,再加1就是15,所以13+2=15。18减1就是17,再减1就是16,所以18-2=16。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搭积木
13+2=15(块) 18-2=16(块)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7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的整理,初步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
2.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能力,发展数感。
3.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有序思考的意识,培养及时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难点:培养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抢答。
9+5 6+9 9+3 5+7 9+5
6+8 3+9 7+7 8+5
师:这些只是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算式,如何进行整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归纳、整理,并观察其中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初步体验分类。
【出示口算卡片】
师:如何将这些算式进行分类?找一找,排一排。
学生自主将学具袋里面的口算卡片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排一排,
分组展示排列情况,并说出按什么标准、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
预设1:把得数是14的算式分为一类。
预设2:把8加几的算式分为一类。
……
2.填写加法表。
【出示】
师:观察一下表格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是怎样排列的,然后尝试将加法表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3.探究加法表中的规律。
师:观察加法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同桌相互讨论,交流想法。
预设1:每一横行得数相等,第一个数分别从9开始依次减少1,第二个数依次增加1。
师小结:竖着看,第一个数不变,第二个数依次增加1,结果也依次增加1。
预设2:横着看,第一个数依次减少1,第二个数依次增加1,结果不变。
……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了解了这些规律,后面在计算中利用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填一填。
8+3=6+ 5+9=7+
6+7=9+ 7+8=6+
第二关:填上加法算式,使它们的和等于图案中心的数。
第三关: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每条边三个数相加的和是13。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5课时 一起做家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根据图中信息,能提出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提高审题能力,能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并培养根据问题选择有效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借助计数器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理解计数器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男孩洗了6个盘子,女孩洗了7个盘子;男孩叠了6件衣服,女孩叠了5件衣服。
师:非常棒,描述很准确。洗盘子、叠衣服,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做好,回家动手试一试吧。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预设1:一共洗了多少个盘子?
预设2:一共叠了多少件衣服?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2.解决问题1。
师:首先我们看到第1个问题“一共洗了多少个盘子?”需要用到什么数学信息?如何列式呢?
预设:女孩洗了7个盘子,男孩洗了6个盘子,求一共用加法,也就是7+6。
师:如何计算呢?用计数器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指名汇报。
预设1:我先拨7个珠子,然后接着一个一个地拨,拨6个,边拨边数8,9,…,13。
预设2:我也是这样拨的,但是我们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所以个位10个珠子清零,剩3个,十位拨1个珠子。
预设3:先拨7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组成10后再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拨去,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最后在个位上拨出6个珠子中剩下的3个。7+3=10,10+3=13。
预设4:先拨6个珠子,再拨4个珠子,组成10后再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拨去,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最后在个位上拨出7个珠子中剩下的3个。6+4=10,10+3=13。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非常棒!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计算方法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也运用到了凑十法计算。
3.解决问题2。
师:继续看到下1个问题“一共叠了多少件衣服?”需要用到什么数学信息?如何列式呢?
预设:男孩叠了6件衣服,女孩叠了5件衣服,求一共用加法,也就是6+5。
师:如何计算呢?拨一拨,说一说有什么计算的好方法。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指名汇报。
预设1:我先拨6个珠子,然后接着一个一个地拨,拨5个,边拨边数7,8,…,11。10个一是1个十,所以个位10个珠子清零,剩1个,十位拨1个珠子。
预设2:先拨6个珠子,再拨4个珠子,组成10后再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拨去,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最后在个位上拨出5个珠子中剩下的1个。6+4=10,10+1=11。
预设3:先拨5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组成10后再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拨去,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最后在个位上拨出6个珠子中剩下的1个。5+5=10,10+1=11。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一起做家务
7+6=13 6+5=11
7+3=10 6+4=10 6+4=10 5+5=10
10+3=13 10+3=13 10+1=11 10+1=11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2课时 古人计数(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数位产生的过程,借助计数器认识数位,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建立数与数位的对应关系。
2.能够认、读、写20以内的数,体会20以内数的的排列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计数器感知数位,认识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体会数的有序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师:大家说的都是对的,上节课知识掌握得非常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计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器。
(1)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示11。
师: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有11条鱼。
预设2:图中古人用1块大石头和1块小石头来进行计数。
师:是的,图中用1块大石头和1块小石头表示11,那用两块一样的石头能表示11吗?
预设1:不能,只能表示2。
预设2:能,我在石头上分别标上10和1。
师:第二位同学的想法非常棒,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在石头卡片上画一画,说一说。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介绍计数器。
师:大家都很有想法,老师这里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大家来看到我们的新朋友——计数器。(课件同步出示计数器)
师介绍:这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我们在十位和个位分别拨一颗珠子就能表示11了。
师:11中的两个“1”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
2.借助计数器进一步认识数。
(1)自主拨数。
师:拿出计数器,拨一拨。
活动要求:
在计数器上从0开始,一直拨到20。
学生独立用计数器拨数。
(2)交流汇报。
指名上台演示拨数。
从0拨到10的过程中提问:9添上1是几?在计数器上怎么拨?
预设1: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
预设2:个位上清零,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
师强调: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所以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即可表示10。
继续拨数,提问:在10的基础上怎么拨11,12,13,…19?
预设:10+1=11,十位上拨一个珠后,再在个位上拨一个珠,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在计数器对应位置写出11。
指名依次说出这些数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师:19添上1是几?在计数器上怎么拨?怎么写?
预设:20里面有2个十,所以在十位上拨2个珠,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师:大家说得很对,十位上是几,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个位上是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要写0占位。
3.借助数线体会数的顺序及大小。
(1)体会数的顺序。
师:读一读数线上的数。先从9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9,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学生读数。
预设:顺着数,一个比一个多1,倒着数,一个比一个少1。
(2)比较数的大小。
师:比一比,谁大谁小。
指名汇报。
预设1:12比10大,10比9大,所以12>9。
预设2:12是10+2,10+2大于9,所以12>9。
预设3: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12和14,十位上都是1个珠子,个位上4个珠子比2个珠子多。所以12>14。
……
师:非常棒,大家都说得有理有据,通过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二)
11 1个十,1个一。
10 + 1 = 11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6课时 小兔子安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算式,发现加法运算中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凑十法的运用。
难点:发现加法运算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9+1+3= 5+5+4= 8+2+5= 7+3+6=
9+4= 5+9= 8+7= 7+9=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列出算式。
师:观察图片,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有两个房子,1号房子前面有7只兔子,2号房子前面有5只兔子。
师: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如何列式?
预设:求一共,用加法,列式为7+5。
2.探究计算方法。
师:没有小棒和计数器的帮助,如何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想法。
预设1:我先想7加几是10。7+5把5分成3和2,7和3凑成10,10与剩下的2相加等于12。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枝形图:
预设2:我通过数线来数出结果。7加5可以转化成7加3再加2,得到结果12。
预设3:我先想5加几是10。7+5把7分成5和2,5和5凑成10,10与剩下的2相加等于12。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枝形图: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呢?
预设:都运用了凑十法。
3.探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师:大家计算出了共有12只兔子,现在有两个房子,每个房子可以住几只?动手写一写,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主尝试。
预设1:6+6=12,1号房住6只,2号房住6只。
预设2:8+4=12,1号房住8只,2号房住4只。
预设3:5+7=12,1号房住5只,2号房住7只。
……
师:如何写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预设:按顺序写。
师:观察奇思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第一个数越大,第二个数越小。
预设2:得数都是12时,第一个数加1,第二个数就减1。
预设3:得数相等时,第一个数增加几,第二个数就减少几。
……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小兔子安家第一单元 20以内数与加法
第4课时 开心农场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8,7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进位加法。
2.借助摆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9,8,7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
师:观察图片,说一说开心农场里有什么?
预设:有鸡、鸭、鸽子。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下面还有一些问题要考一考大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1。
(1)尝试列式。
师:一共有多少只鸽子?如何用算式表示?
预设:有两个鸽巢,左边鸽巢有9只鸽子,右边鸽巢有5只鸽子,求一共有多少只,就用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列式为:9+5。
(2)探究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该如何计算呢?借助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汇报。
预设1:我是摆小棒数出来的,从9接着数,10,11,12,13,14。
预设2:我是把9凑成10。先从5根小棒里面拿出1根小棒,和9根小棒放在一起,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
共同整理算式:9+1=10 10+4=14
预设3:我是把5凑成10。从9根小棒里面拿出5根小棒,和5根小棒一起就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
共同整理算式:5+5=10 10+4=14
(3)小结归纳。
师:大家思路清晰,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结果。观察一下方法二和方法三,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凑十,将其中的一个加数凑成十,再用10加剩下的鸽子数量就可以得到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2.解决问题2。
(1)尝试列式。
师:我们继续看到第2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鸡?如何列式?
预设:有4只鸡妈妈,8只小鸡,求一共多少只鸡,用加法计算,列式为4+8。
(2)探究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那如何计算呢?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汇报。
预设1:我是摆小棒数出来的,从4接着数,5,6,7,…12。
预设2:我是摆小棒数出来的,从8接着数,9,10,11,12。
预设3:我是把4凑成10。先从8根小棒里面拿出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2根就是12。
4+6=10 10+2=12
预设4:我是把8凑成10。从4根小棒里面拿出2根小棒,和8根小棒一起就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2根就是12。
8+2=10 10+2=12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通过数数、凑十都计算出了结果,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预设:凑十法更方便快捷。
3.解决问题3。
师:看到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鸭子?你是怎么想的?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解决,指名汇报。
预设1:岸上有7只鸭子,水里有4只鸭子,求一共有多少只鸭子用加法计算,列式为7+4。把7凑成10,先从4根小棒里面拿出3根小棒,和7根小棒放在一起,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1根就是11。
7+3=10 10+1=11
预设2:还可以把4凑成10,先从7根小棒里面拿出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是10,然后加上剩下的1根就是11。
4+6=10 10+1=11
三、快乐闯关
第一关: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开心农场
9+5=14 8+4=12
9+1=10 5+5=10 8+2=10 4+6=10
10+4=14 10+4=14 10+2=12 10+2=12
7+4=11
7+3=10 4+6=10
10+1=11 10+1=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