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时 解决问题(3)课题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3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会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2.学会分析题意,明确两问中第一问的结果与第二问的关系,会连贯思考。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备 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志愿活动吗?学生据实回答。教师:你知道志愿活动都经常组织什么活动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小红和妈妈也参加了志愿活动。(出示课件)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课堂预设:小红的妈妈参加了14次志愿活动,小红比妈妈少参加5次。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小红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学生2: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解决问题(3))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3。(1)深入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式?学生:要求小红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4-5=9(次)。教师:第二个问题呢?谁来说一说?学生:小红参加了9次志愿活动,妈妈参加了14次志愿活动,求小红和妈妈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就要把小红参加的次数和妈妈参加的次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9+14=23(人)。(2)分组讨论。教师:可不可以直接求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课堂预设: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不可以。因为要求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就必须知道小红参加的次数。可题里只给了妈妈参加的次数,所以一定要先求出小红参加的次数,才能求一共参加了多少次。教师: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最关键的是要先求出中间量。(3)验算结果。教师:解答正确吗?怎样验算?学生:把所得的小红参加的次数与妈妈参加的次数比较,看是不是比妈妈参加的次数少5次,再将小红参加的次数和妈妈参加的次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23次。通过验算发现,解答正确。课堂小结:教师:这道题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解答时要做到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要做到:“一想”“二用”“三查”。“一想”:想一想第二问与第一问之间的联系;“二用”:灵活运用第一问求出的结果当成第二问的条件;“三查”:做完后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74“做一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84-40=44(个),44-26=18(个)。教师: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同桌说一说。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然后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当成新的已知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教科书P74“做一做”第5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的条件、还缺少的条件及到哪里去找等。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3)小红参加志愿活动次数14-5=9(次)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14+9=23(次)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依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相关联的两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第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通过连续问,把所求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再求第二个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