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理“物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上的游戏活动与“反思与评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整理物品的活动中,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学会按照一定标准把一些物体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感悟分类活动的内在逻辑性,初步养成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物品分类的作用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书包。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谈话: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在幼儿园时,大家的教室里有没有摆放物品的活动角?你在幼儿园时整理过活动角的物品吗?是怎样整理的?
出示教科书第9页上的主题图。谈话:现在请大家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来看看小清教室里的活动角,仔细观察,每一格上摆放的是什么?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吗?
预设:这样分类摆放方便大家快速找到需要用到的物品。
追问:这里的物品被分成了哪几类?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预设:这里的物品被分成了四类,分别是球、积木、玩具和布偶。
小结:是呀,将物品分类摆放,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找到想要的东西,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用。
【设计意图:在幼儿园阶段,学生对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本环节通过回忆整理过程,让学生充分交流分类的标准、整理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不仅能感受和认识分类,更能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理一理
1.认识书本。
提问:小朋友们,我们每天上学都要用书包背着书本,那书包里有哪些书本呢?
讲述:请大家先将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来放在桌面上,我们来认一认。
2.分类整理。
提问:你会用分类整理的方法整理这些书本吗?你想怎样整理?
预设1:按用途分类,课本和课本分为一类,练习本和练习本分为一类。
预设2:按学科分类,语文学科的书放在一起,数学学科的书放在一起。
预设3:按大小分类,大一些的书本放在一类,小一些的放在一起。
3.认识分类标准。
提问:同样都是书包里的书,为什么有人整理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
明确:我们在分类时可以选取的一定的分类标准。同样的书本,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肯定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思考表达、对比分析中获得对分类整理的再认识,即选取的分类标准的不同会导致分类结果的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以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分一分
1.分类整理。
讲述:刚刚我们分类整理了书包里的书本,那书包里除了书本,还有哪些物品呢?
预设:书包里还有铅笔、圆片、水杯、纸巾等物品。
提问:是呀,书包里还有很多除了书本以外的物品,如果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你会吗?
活动任务:
想一想:想想可以怎样分类。
做一做:按照你的想法进行分类整理。
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互相评价。
学生展示整理结果,其他学生点评。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重点关注是否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分类、是否整洁干净等。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类整理的经验基础,这里让学生按照个性化需求自主制定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在操作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会导致分类结果也不同,也让学生感受到物品分类摆放的优点。】
四、总结与评价
1.课堂小结
讲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分类整理的方法,也自己动手整理了我们的书包,那你们会整理家里的衣服和玩具吗?回去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一下吧!
2.反思与评价。
(1)自评。
提问:今天我们分享的数学游戏是理“物品”,我们之前也已经分享了几个数学游戏,在这几个数学游戏中,你最喜欢哪个呢?为什么喜欢这个游戏?
(2)互评。
提问:在和同学玩游戏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玩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启发学生评价哪些同学哪些游戏玩得好、哪些同学表达清楚流利、哪些同学遵守纪律习惯良好等等,通过相互评价学会向别人学习,学会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和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学后继续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服,体会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整理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爱干净、有条理的生活能力。评价环节针对学生参与各种数学游戏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过程性、描述性评价,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