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1.2 在直线上表示数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4.例3.教材分析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单元的课时内容,本课教材结合活动情境,引入了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即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本课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让学生初步体会直线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课程皆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 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 能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抽象能力、应用意识。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教学难点 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指出下面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2)情境导入。说反话游戏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3 1.出示教材第4页例3:读图观察:上图中的四个学生以大树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1)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后交流。 (2)老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3)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直线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5)引导学生观察: 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0的右边都是正数,而且越往右越大。0的左边都是负数,而且越往左越小。 (6)思考与解答: 在直线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解决此问题。 (7)全课总结: ①直线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直线上的点和数是一一对应的。 ②在直线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负数 < 0 < 正数) 2.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师生共同整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先根据数的正、负确定所要表示的点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再根据这个数距原点几个单位长度,找到并描出该点,最后在该点上方标出所要表示的数。 质疑二:直线上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整理:在直线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老师设计了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迈向成功。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在直线上表示数 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0是分界点。 用带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数。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 在直线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的方法,找出规律,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并进行实际应用。 不足之处: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教学建议:给出例题后,可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全部放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以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完善自己的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